索引号: | 02165835-025/2025-8232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5-04-29 | |
发布单位: | 常山县统计局 | 有效性: |
02165835-025/2025-82320
主动公开
2025-04-29
常山县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5-04-29 09:15
信息来源: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2024年,常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聚焦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深入推进“10+2”重点工作,落实落细“两重”“两新”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县生产总值(GDP)223323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9925万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900049万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1233259万元,增长4.2%。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5.3%,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6.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下降0.5%,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5%,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4.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0.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4.5∶40.3∶55.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411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811美元),增长4.8%。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国家GDP核算制度规定,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为2134241万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4.5∶40.9∶54.6。
图1 2019-2024年全县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489万元,比上年增长2.4%。农作物播种面积290978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6698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4280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3819亩,蔬菜(含菜用瓜)播种面积69941亩,中草药材播种面积6908亩,瓜果类播种面积5699亩。
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62753吨,比上年增长1.2%;油料产量7040吨,下降1.1%;蔬菜(含食用菌)产量112552吨,增长3.0%;瓜果类产量15888吨,下降19.0%。柑橘类水果总产量145472吨,增长5.0%,其中柚产量(包括胡柚和香柚)132010吨,增长6.2%。茶叶产量181吨,下降23.6%。
生猪年末存栏6.1万头,比上年下降14.1%;年内出栏15.0万头,下降8.6%。家禽年末存栏87.5万只,下降11.1%;年内出栏201.3万只,下降12.1%。全年肉类总产量17968吨,下降5.1%。其中猪肉13141吨,下降2.8%;禽肉4518吨,下降12.7%。鸡鸭鹅蛋产量1739吨,下降9.5%。
全年水产品产量7776吨,比上年增长3.8%。全年木材产量20982立方米,增长32.0%。
常山县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入选全国2024星级“土特产”培育重点示范区、2024年度浙江省和美乡村三大行动试点县,实施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事项。常山双柚入选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衢枳壳、森力猴头菇入围2024年度山区海岛县第三批“263共富农产品”名单。“一户一株柚”获省级“庭院经济1+1”典型案例。“柚都石镇·共富先行”美丽乡村带通过省级验收。全市首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在常颁发。
全县177个行政村,年经济总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实现全覆盖,经营性收入20-50万元75个、50-100万元87个、100万元以上15个。累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交易合同价6551万元。土地流转全域开展,全年累计流转土地面积0.6万亩。开发低收入农户公益性岗位995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2家,其中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48家(20亿元以上1家、10亿元以上2家、5亿元以上10家),大中型企业12家。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11121万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5469万元,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产值2390650万元,增长4.3%,其中重工业1435305万元,增长0.5%,轻工业955345万元,增长10.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下降10.0%,私营企业下降0.4%,外商投资企业增长341.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5.3%。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349846万元,增长5.3%,产销率98.3%。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74381万元,增长19.0%。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造纸行业产值494407万元,比上年增长4.2%;建材行业233722万元,下降21.4%;通用设备制造业286010万元,增长4.8%;有色金属冶压业255045万元,增长21.9%;电力生产供应业197863万元,下降4.3%;化工行业86398万元,下降12.1%;农副食品加工业72494万元,下降13.4%;通信设备制造业202298万元,增长15.3%;金属制品业110861万元,增长10.9%;纺织业120021万元,增长15.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6594万元,下降14.2%;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6953万元,下降21.3%。
表1 2024年主要工业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石灰石 | 吨 | 3091972 | 0.4 |
萤石 | 吨 | 29989 | -59.7 |
饲料 | 吨 | 53422 | -15.0 |
饮料 | 吨 | 117779 | 73.1 |
纱 | 吨 | 26375 | 5.6 |
布 | 万米 | 3524 | 30.2 |
化纤长丝机织物 | 万米 | 947 | 0.2 |
服装 | 万件 | 73 | -46.0 |
手提包(袋)、背包 | 万个 | 661 | 4.6 |
机制纸及纸板(外购原纸加工除外) | 吨 | 637904 | -0.1 |
纸制品 | 吨 | 14099 | 231.4 |
涂料 | 吨 | 1528 | -24.2 |
初级形态塑料 | 吨 | 7568 | -23.9 |
化学试剂 | 吨 | 3923 | 12.1 |
中成药 | 吨 | 5 | -48.1 |
塑料制品 | 吨 | 17065 | -2.4 |
硅酸盐水泥熟料 | 吨 | 5532752 | -5.7 |
水泥 | 吨 | 5684393 | -5.7 |
商品混凝土 | 立方米 | 1014089 | -17.7 |
铜材 | 吨 | 9838 | -0.7 |
铝材 | 吨 | 8806 | 17.7 |
钢结构 | 吨 | 19333 | -26.4 |
钢丝 | 吨 | 19322 | 49.7 |
铸铁件 | 吨 | 21267 | 15.2 |
阀门 | 吨 | 2526 | 0.1 |
液压元件 | 件 | 197139 | -60.8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89085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利润128398万元,增长22.5%。分行业看,建材行业利润14827万元,下降23.8%;造纸行业47998万元,增长157.4%;通用设备制造业20323万元,下降15.3%;化工行业1786万元,增长13.1%;通信设备制造业4579万元,下降367.4%;电力生产供应业7608万元,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中,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24.3%,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增长33.6%。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长2.9%。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8988万元,比上年增长3.5%。全县共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06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6家,二级资质企业94家,三级资质企业6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06839万元,增长8.0%;其中省内建筑业产值600427万元,与上年持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7%,第二产业投资下降5.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8%。从投资结构来看,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投资增长8.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38.2%,民间投资下降11.2%,制造业投资增长6.9%。全年在库项目共449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174个;新增入库项目146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37个。
全年国有投资比上年增长15.7%,非国有投资下降13.6%。工业投资下降5.7%,其中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5.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9%,公共服务投资下降15.7%。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下降5.4%。
表2 2024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行 业 | 比上年增长(%) | 行 业 | 比上年增长(%) |
总计 | 3.0 | 金融业 | —— |
农、林、牧、渔业 | 10.0 | 房地产业 | -0.2 |
采矿业 | -42.5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8.7 |
制造业 | 6.9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31.0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36.6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59.9 |
建筑业 | ——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 |
批发和零售业 | -100 | 教育 | -1.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7.8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66.3 |
住宿和餐饮业 | 45.2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09.8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63.6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8.9 |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74105万元,比上年增长7.5%。房屋施工面积1460880平方米,下降32.6%;销售面积121751平方米,增长21.4%;商品房销售额124678万元,下降2.6%。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0742万元,比上年增长0.1%。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586万元,下降13.1%。限额以上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240182万元,下降14.3%,乡村6404万元,增长106.4%;按类值分,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2.4%,日用品类下降6.0%,书报杂志类增长4.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8.3%,中西药品类下降1.0%,石油及制品类下降4.5%。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536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出口255433万元,增长19.0%;进口198216万元,增长11.5%。
全县有出口实绩的企业97家,比上年增加15家。出口额亿元以上企业6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27家。
全县出口排前四位的市场依次是:美国、印度、欧盟、巴西。对美国出口6.0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对印度出口3.4亿元,增长19.5%;对欧盟出口2.7亿元,增长14.5%;对巴西出口2.7亿元,增长50.0%。这四大主要市场出口额合计占全县出口额的60.3%。
在主要商品出口中,轴承出口5.7亿元,比上年下降2.2%;特种纸出口5.4亿元,增长0.02%;半导体出口3.8亿元,增长27.4%;化工产品出口3.3亿元,增长13.6%;纺织及服装出口2.4亿元,增长133.1%;金属加工制品出口2.2亿元,增长31.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7025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各种运输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1837万吨,增长21.5%;公路客运量1122万人次,增长9.8%。
年末境内共有铁路1条,衢九铁路常山段全线长35.3公里。2024年铁路常山站全年共发送旅客405793人次(其中客发206985人次,到达198808人次)。年末境内共有3条国家高速公路、3条国道、2条省道、34条县道、33条乡道,368条村道,公路总里程达到1161.8公里,公路网密度为105.9公里/百平方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境内总里程89.0公里,其中G60沪昆高速(地方名称杭金衢高速)41.6公里,G3京台高速(地方名称黄衢南高速)31.1公里,G6021杭长高速16.2公里。一般国道总里程92.0公里,其中G205山深线23.5公里,G320沪瑞线40.3公里,G351台小线28.2公里。省道S221江溪线境内里程22.1公里。国省道公路总里程250.5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21.6%。县道公路271.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23.3%。乡道公路164.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4.1%。村道公路475.9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41.0%。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31.2万户。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3108万元。
全年实现全域旅游人数(移动大数据)681.7万人,比上年增长20.3%。实现旅游总收入57.5亿元。国家地质公园1个(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1个(三衢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金钉子)、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三衢石林)、4A级景区2个(三衢石林、梅树底景区)、3A级景区9个、4A级景区镇7个、3A级景区镇7个,A级景区村实现全覆盖。创建各级研学基地营地共24家,其中省级营地1家,省级基地2家。制定了全省首个民宿地方标准,推动“常山漫居”标准化建设,全县共有民宿130家,其中省级等级民宿17家(村上酒舍获评全国首批甲级民宿),精品民宿30余家,总床位数近2000张。在全省率先出台首个县域美食文化系列标准,近200家鲜辣美食门店在杭甬地区飘香,通过验收的有79家。UU音乐节品牌活动已逐渐形成体系,3年累计吸引游客11.3万人次,带动全县住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消费超2000万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370万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税收收入134728万元,下降0.1%,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65.9%。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2073万元,增长14.2%。其中民生支出571740万元,增长22.0%,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1%。
全年完成金融业增加值141794万元,比上年增长6.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74511万元,增长7.2%。在各项本外币存款中,住户存款余额2858723万元,增长10.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436106万元,增长10.8%。
表3 2024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指标 | 年末数(万元) | 比上年末增长(%) |
一、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 4374511 | 7.2 |
其中:住户存款 | 2858723 | 10.2 |
非金融企业存款 | 699286 | 14.1 |
广义政府存款 | 665263 | -15.2 |
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 4436106 | 10.8 |
1.住户贷款 | 2203682 | 5.1 |
其中:短期贷款 | 785829 | -4.3 |
中长期贷款 | 1417852 | 11.1 |
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 2177425 | 14.2 |
其中:短期贷款 | 803667 | 13.6 |
中长期贷款 | 1276801 | 11.7 |
全县全年保费收入5.8亿元,支付各类赔款2.3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24学年,全县现有在办中小学学校38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含民办高中1所、十二年一贯制1所)、普通初中7所、小学27所(含金源完小)。有职业高中1所。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现有在办幼儿园4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7所,民办幼儿园3所。全县在校生、在园幼儿共计35686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4660人,职业高中在校生2094人,普通初中在校生7581人,小学在校生16082人,特殊教育在校生51人,在园幼儿5218人。2024学年初,全县学校教职工3026人,专任教师2682人,其中在编2309人。
2024学年初,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小学、初中巩固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8.6%;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98.4%;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8.2%;十五年教育普及率98.6%。
全县各类学校学生与专任教师比分别约为:普通高中10.8∶1(4660生/432师)、职业高中15.3∶1(2094生/137师)、普通初中12.6∶1(7581生/604师)、小学15.2∶1(16082生/1059师)、幼儿园12.1∶1(5218生/433师)、特殊教育3∶1(51生/17师)。普通高中研究生学历比例15.2%(65/429),普通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98.7%(597/605),普通小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91.3%(968/1060);幼儿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61.2%(265/433)。职业高中研究生学历比例21.2%(29/137),双师型比例81.4%(57/70)。
全年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9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新增省级高企研发中心2家,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全县县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75项,财政289万元资金重点支持12项;市级竞争性项目、指导性项目分别立项10项、3项;省级新产品立项60余项;省“尖兵”“领雁”项目立项1项。2024年完成专利授权量619件,其中授权发明67件。全年商标申请992件,商标注册640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5518.9平方米。14家乡镇(街道)文化站场馆实现政府购买服务,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其中一级文化站5个,二级文化站3个,三级文化站6个。完成了139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5个文化驿站和17个乡村博物馆建设。成立了衢州首个非遗学院,并建立起了涵盖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非遗项目名录体系。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常山喝彩歌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常山贡面制作技艺、常山洪氏斋公拳、钢叉舞、洗马舞、常山猷辂拳、常山喝彩歌谣、传统榨油技艺、木杆秤制作技艺、琼奴与苕郎、新桥十番锣鼓、武当太乙拳),市级非遗项目77项,县级非遗项目200项;省级非遗传学基地1个、非遗传承保护(教学)基地41个,省级非遗体验点1个、市级非遗体验基地2个;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市级非遗传承人29人,县级非遗传承人68人。
年末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共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58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图书馆图书藏书量480千册,比上年增长1.9%。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25家,其中县级医院3家(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中心)卫生院16家,民营医院8家(常山贞元医院、民康医院、常山第三医院、常山安康医院、常山眼科医院、常山第二医院、侨爱医院、常山绿城双慈护理中心),其他医疗机构2家(疾控中心、县120急救指挥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135家,门诊部2家,个体诊所45家(其中中医诊所11家),医务室14家。核定床位共1975张,每千户籍人口床位数7.4张。卫健系统共有在编专业技术人员1438人,其中正高职称114人,占比7.9%;副高职称170人,占比11.8%;中级548人,占比38.1%。全县有注册执业(助理)医师数1096人,护士数1126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分别为4.1、4.2人。全县公立医疗机构业务总收入为6.7亿元,门诊服务149.1万人次,住院52445人次。
完善全县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村级室内健身房、全民健身路径等基层体育设施,村社全民健身活动站点普遍建成。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地1414个,其中足球场(含五人、七人制足球场)45片,社区多功能运动场52个,百姓健身房41个,公开水域游泳场所3个,全民健身路径359处,健身步道110.1公里。全县体育场地总面积达806827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平方米。举办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省木球锦标赛、省青少年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市游泳锦标赛等多场市级及以上比赛,为打造省级以上品牌赛事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4年底,全县户籍人口总户数为124430户,比上年减少156户,总人口(不含服现役人员)335057人,平均每户2.7人。其中,男性173459人,女性161598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8%和48.2%,性别比(女=100)107.3。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209人。
2024年,全县办理出生登记1844人,比上年增加135人,出生率5.5‰,增加0.4个千分点。死亡1992人,比上年减少107人,死亡率为5.9‰,回落0.3个千分点;其中男性死亡1177人,女性死亡815人。全县人口自然下降148人,比上年减少242人,自然增长率为-0.4‰。全县城镇人口138743人,乡村人口196314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1.4%和58.6%。全年省内外迁入677人,比上年减少90人;迁往省内外1737人,减少274人。全县总人口按年龄段分布构成为:0~17岁52954人、18~34岁59139人、35~60岁134971人、60岁以上87993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5.8%、17.6%、40.3%和26.3%。其中:百岁以上老人34人,比上年增加4人。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36元,比上年增长4.0%。按常住地分,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3897元和32902元,增长3.1%和5.2%。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984元,增长4.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650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200元,增长6.3%。
图2 2019-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28120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2506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33260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13820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退休56966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11794人,其中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退休4137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共64402人,当年减少1503人。
全年有6925户(8784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低保272户(341人),农村低保6653户(8443人),年累计支出低保金10236.1万元。6月1日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调整为1145元/月·人。全年临时救助困难群众224人,救助金额32.6万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6月1日起实施提标,统一调整为1489元/月·人,共支出特困供养资金1303.0万元。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491.2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690.7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907对、离婚登记529对、补领结婚证739件、补领离婚登记证42件,收养登记2件,“婚育户”一件事联办数660件。
十二、资源和环境
常山港流域地表水质100%符合水功能区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符合要求,国考断面、出境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I类标准,其中I类出境水占比43.8%;城区环境空气持续改善,优良率达97.8%,城区PM2.5浓度均值为22.2微克/立方米。
十三、城市建设
全县建成区面积21.14平方公里。全县污水处理率98.4%,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86.4%。全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或快报统计数据。
2.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农业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4.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指标范围为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范围为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
5.进出口数据不含一达通。
6.农业相关数据来源于县农业农村局;对外经济相关数据来源于县经信局;交通相关数据来源于县交通运输局;铁路相关数据来源于县发改局(铁路建设管理中心);邮电、金融、保险相关数据来源于市统计局;旅游、文化和体育相关数据来源于县文广旅体局;财政相关数据来源于县财政局;教育相关数据来源于县教育局;科技相关数据来源于县科技局;专利和商标数据来源于县市场监管局;卫生相关数据来源于县卫生健康局;人口相关数据来源于县公安局;社保相关数据来源于县人社局;民生相关数据来源于县民政局;资源和环境相关数据来源于生态环境局常山分局;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源于县资规局、县住建局,其他数据均来源于县统计局(排序按文中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