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2165835-003/2025-8161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5-03-17 | |
发布单位: | 县经信局 | 有效性: |
02165835-003/2025-81617
主动公开
2025-03-17
县经信局
发布时间:2025-03-17 11:47
信息来源: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2024年,县经信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坚定“工业强县、产业兴县”战略,聚焦数字经济、“地瓜经济”,以“五链”融合为抓手,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县域经济稳产、增效、提能,在工业、商贸、粮食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工作收官情况
(一)主要指标
1.工业主指标。1-12月全县规上工业产值239.1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排名全市第3;规上工业增加值51.5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排名全市第4;规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增速排名全市第3。
2.投资。1-12月全县完成工业投资32.17亿元,同比下降5.7%,全市排名第6;完成制造业投资25.96亿元,同比增长6.9%,全市排名第6;完成技改投资9.1亿元,同比增长25.9%,全市排名第2。
3.数字经济。1-12月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6.2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排名全市第3;1-12月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25.6亿元,同比下降7%,增速排名全市第4。
4.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1-12月全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3.92%,排名全市第3。
5.外贸进出口。1-12月我县完成进出口额45.36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排名全市第2;其中完成出口25.54亿元,同比增长19.03%,增速排名全市第2。
6.外资。1-12月,实际到位外资650万美元,总额全市排名第5,其中制造业外资占比100%。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月,全县社零实现106.9亿元,累计增速0.2%,全市排名第6。
8.网络零售额。1-12月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15.84亿元,同比降低3.7%,增幅排名全市第3。
(二)重要工作
一是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围绕“五个一”产业,落实产业链“链长+链主”制,“五个一”产业规上工业产值133.1亿元,同比增长3.9%。全面实施“五链”融合深化工业强县例会制度,开展“十链百企共生”产销对接活动10余次,打造融合场景3个。对标省市级产业体系赛道,在“五个一”产业基础上,初步提出构建“3+X”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县域产业体系。谋划推进未来产业培育,重点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领域,初步梳理出21家企业、9个项目、1个科研平台、1个重点园区平台。
二是优质企业引领创新。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31家。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载体的作用,加强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共指导立项省级工业新产品38个,完成首台(套)攻关化项目验收3项。落实精品培育行动,富乐德石英、先导精密入围2024年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名单。
三是数字集群稳健发展。围绕半导体装备核心零部件产业,加快大和半导体产业园发展,富乐德石英、万谷电子入围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富乐德石英入围2024年省级未来工厂试点培育名单,先导精密入围第四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级)。招引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大和四期、乐芯、柚芯等项目陆续落地,年内累计招引数字经济制造业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46亿元。
四是转型升级多径并行。聚焦工业领域先进设备更新,围绕工业节能降碳、工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持续滚动更新项目储备,累计申报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项目16个,再贷款需求共计81285万元。围绕绿色化产业体系建设,成功推进皮尔轴承创建2024年省级绿色低碳工厂。常态化推进开发区提质转型,牵头球川老工业区古城岗地块提质转型行动,持续开展高耗低效企业整治,累计盘活工业土地470亩。
五是对外贸易量质齐升。进一步推进“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共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累计70多家(次),意向订单超6500万美元。扶持玛莉莎工贸获衢州市出口名牌,协助捷姆轴承投资350万美元在美国并购贸易公司,实现企业境外投资零的突破;强化实施“主体育大育强”工程,推动7家企业拓展跨境电商平台业务,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1家,在库企业突破109家。抓好应对服务落实风险防范,重点破解对俄贸易结算困难,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实现银企一对一服务。
六是新老业态相互促进。修订电商政策,鼓励企业拓展电商新业态,成功推动我县纳入全国农村电商与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推动白石镇草坪村等4个村集体纳入省级电子商务专业村。鼓励传统企业在政府补贴基础上叠加消费券,进一步释放社会消费活力,着力形成更新换代的内生动力和规模效应。2024年家电核销1017.09万元,拉动消费5413.21万元,智能家居28.07万元,拉动消费187.17万元,汽车核销69.2万元,拉动消费613.4万元,电动自行车核销39.32万元,拉动消费209.39万元。
七是优质粮油稳定供给。着力打造优质粮食产业链,用足用活储备粮政策,增强我县优质粮食供给能力,支持加工企业、种粮大户积极参与“五优联动”试点工作。严格落实储备任务和收购政策,及时发放收粮款8834万元、订单奖励1483万元。
八是行业整治有力有序。积极探索非法成品油联合执法工作新模式,共开展联合巡查35次,查处车辆14辆,非法储油窝点1处,共计罚款金额193000元,实现对违法行为的快速响应和精准打击。牵头开展常山县机制砂行业整治提升,形成砂石企业“一企一策”,共完成全县26家机制砂企业及堆场的市级复核验收。
二、2025年及十五五期间的谋划打算
下一阶段及十五五期间,经信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落实“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提升产业链韧性。做好“十五五”工业规划编制,迭代更新政策储备,构建全方位政策支持机制、全链条要素保障机制。接续开展“十链百企共生”行动,深化常-长结对促共富合作,围绕“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助推订单落企、项目落地,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强化工业形势监测分析,开展2025年度“开门红”重点增量和减量企业摸排,及时掌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趋势,掌握工业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提前做好预研预判和政策储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服务和科学支撑。力争2025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左右;到2030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0家以上,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60亿元。
(二)培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415X”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落实“链长+链主”制,研究制定一产业一方案。加快构建“3+X”现代产业培育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速贯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优化产业布局,赋能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到2030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县域工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培育高成长性、发展快速、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力争2025年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以上;到2030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以上,建设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园1家。由点及链,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新技术研究、新产品研发及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推动生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广“零手动”生产模式,谋划实施一批产业链技改项目,提升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力争十五五期间,省级工业新产品年均立项15个以上,年均实施技改项目20个以上。
(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建立项目预审、开工、建设、投产全流程动态跟踪机制,持续服务“一把手”招商项目,加强工业项目投资履约验收管理,加快推进项目建成投产,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完善项目库建设,推进实施一批省市县重点工业项目,积极引导推进传统产业整合提升、企业技改升级。力争2025年全县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等各项指标高于全市均值。
(五)高效推进数实融合。深入研究产业赛道,大力发展半导体装备零部件、电子信息等现有产业,重点对接衢州市集成电路产业链,推进大和半导体产业园建设,推动三期项目全面达产,四期项目投产,力争2025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超10%。加快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强化未来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建设,到2030年创成省级“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2家以上,“未来工厂”实现零的突破。
(六)深化落实提质转型。牢固树立工业领域节能减碳“主责意识”,大力推进节能技改诊断应用,形成大中小企业绿色发展梯队,力争2025年创建省级绿色工厂1家、市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节水型企业1家。持续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常态化推进开发区提质转型,加快构建绿色化产业先导区,不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高耗低效企业整治,倒逼企业提高创新水平和亩均效益,力争2025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突破20万元/亩,十五五期间年均腾退高耗低效用地300亩以上。
(七)稳固拓展开放领域。引导企业施行内外贸融合发展策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培育先导系、哲丰系、皮尔轴承、捷姆轴承等企业不断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引导制冷行业自主出口,扩大外贸朋友圈。把招引外资和引进技术等竞争资源结合起来,持续释放工贸联动的乘数效应,完善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全力推动外资招引“量质双升”。力争2025年进出口、出口增速10%以上,十五五期间全县进出口、出口增速超过GDP增速,年均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
(八)统筹优化商贸体系。科学规划发展布局,打造中心城区“一刻钟”发展圈,串联一江两岸经济带,打造融合商业主体和常山江南岸景观经济带,在县域商业体系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迭代更新政策储备,鼓励传统批发零售业改造提升,纵深推进智慧商圈建设,持续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发展的潜力的商贸企业,通过政策撬动、走访服务等方式,推动企业上限升级,全力扩充产业体量。力争2025年社零增长6%左右,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到203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亿元。
(九)融合畅通电商路径。以数字消费为主线,完善电商公共服务体系,重点聚焦贤风、云创等园区项目,打造电商物流综合型产业园。加快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常山分区建设,引导家居百货、鞋帽服饰、户外用品等县域优质产业带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力争2025年网络零售额保持全市前列,跨境电商出口额增长15%以上。十五五期间,网络零售额增幅稳定在全市前三。
(十)严格守牢粮食安全。积极谋划四省边际中心粮库建设,加强粮食订单管理,确保全县粮食订单业务稳定发展。规范落实县级储备粮油轮换计划,确保政策性储备粮月末实际库存不低于储备总量的70%,轮空期不超过6个月。足额落实新增储备规模,地方储备粮总量保持在1.89万吨以上,其中成品粮储备350吨。调整储备品种结构,晚稻储备比例达40%以上,推进分品种、分仓储存。做好机构改革粮食职能划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