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 09- 06 17: 50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建议内容
202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出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乡村风貌建设要因地制宜,保护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优秀的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但是城乡的快速推进和早期建设的盲目粗放,导致乡村景观地域性与人文内涵缺失,盲目的大拆大建使得乡村不像乡村、乡村面目全非。外来建设者缺乏对乡村文化历史的理解和挖掘,使得乡村景观千村一面、景观雷同,难以唤起村民共同的乡愁记忆。
一、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乡土景观特色缺失
近年来,受城镇化的影响,乡村景观风貌在设计和建设上定位不明确、管控较少,导致部分乡村景观特色的消失,景观环境基底遭受较大程度破坏,特色景观节点消失。在设计上没有注重乡村特有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导致乡村特色文化缺失,地域符号逐渐淡化。在建设时追求大拆大建,对当地历史遗迹、文化元素没有进行合理再利用和开发,导致乡土景观千篇一律、特色缺失。
2.景观功能价值低
千百年来由于特殊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因素,形成现有的乡村景观。随着城市开发,大量外来树种、城市建筑涌入乡村,使得乡村景观环境和建筑空间出现大变革。外来树种的引入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景观增色,但是其维护管理难度大,且树种生长周期慢。此外,部分景观在建设时未考虑休闲、纳凉、避雨等功能,导致景观功能仅仅停留在看一看,景观功能价值较低。
3.产业导入不足
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给乡村发展带来契机,许多村庄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中无法避免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千村一面、村庄特色的消失、村庄结构变成城镇和乡村的“拼接”村落。在乡村建设中,村民的参与度和收益较低,乡村景观建设未能考虑后续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产业植入,使得乡村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乡村景观建设的建议
1.挖掘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景观的文化认同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转型升级,乡村景观的功能价值和空间形式也在改变,由单一的生产生活型转向复合多元空间转变。文化作为非物质形态,贯穿于传统村落建设的生态、形态和业态的各方面。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乡村景观建设中需要注重对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前提,保护优秀的地域文化和习俗风情,将历史性和文化性符合融入乡村景观中,增强当地村民对乡村景观的认同感。
2.构建多元参与,提升乡村景观功能与价值
乡村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景观的营造首先需要尊重村民的意愿,并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富民,富民关键需要村庄旅游开发和项目建设。政府负责在管控好乡村景观基础上,做好景观运营管理和产业空间的预留,让乡村人才不断引入、运营企业参与,进而实现以“乡村”为依托,结合文化、旅游,汇聚多方资源、力量,多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坚持规划引领,实现乡村景观与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景观美化更是产业振兴,乡村景观应结合特色产业需求,在挖掘保护古道、古桥、古井、廊桥等资源基础上,做好乡村产业规划,并注重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同时乡村产业规划时注重融入新元素、新技术、新材料,在传承基础上实现创新和融合,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答复意见
刘艳红委员:
您在常山县第十届政治协商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做好乡村景观风貌管控,打造乡村特色景观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就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对“挖掘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景观的文化认同”的答复
我县始终锚定“浙西第一门户”战略目标,以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抓手,擦亮美丽生态底色、植厚宋诗文化底蕴,展现了新时代“大美常山”共富图景。县住建局聚焦对赣、对杭、对衢等重要对外门户,综合考虑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因素,统筹谋划5个县域风貌样板区和4个城市风貌样板区。如球川—白石片区依托浙赣省际区位优势,整合古道文化、关隘文化、红色文化、鲜辣文化等多元文化,打造以“边驿古镇、浙西门户”为主题的县域风貌样板区。
县农业农村局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尊重特有乡土风貌和地域特点,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常山辨识度的个性化乡村场景。2023年,“宋诗之河”诗画风光带十里长风段入选全省展示“千万工程”20周年成就精品线路,2023年“柚都石镇·共富先行”入选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
二、关于对“构建多元参与,提升乡村景观功能与价值”的答复
2023年,我县以风貌区建设为契机,依托美丽田园、和美乡村等项目载体,打造了全省首批“油茶宋镇”共富游线,串联黄塘油茶公园4A标准景区、郭塘月季花园、泰安村民宿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项目,推出“景区+花海+研学”业态发展模式。该游线年吸引游客约20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200余万元。
为进一步激发乡村的主体参与度,2023年,我县还积极探索在乡村主干道、诗画风光带沿线、工业园区等闲置区域种植胡柚,打造“幸福庭院”,有效盘活庭院空间,通过乡村运营前置,推动“和美庭院”转化成为群众的“绿色银行”,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从而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体乡村风貌以及景观价值。如,辉埠镇路里坑村整合县民政局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补助130万元用于庭院改造,引进浙江原色控股有限公司,在农户闲置庭院内种植花草植物。公司与农户签订“庭院经济”产业帮扶协议,有效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双赢。2024年,我县串联招贤-青石沿线文旅资源,依托美丽田园、和美乡村、幸福庭院等项目载体,盘活风貌沿线闲置分散土地,整合北胡柚南青石、北花海南渡口等两岸资源,致力打造新一条共富风貌游线。
三、关于对“坚持规划引领,实现乡村景观与产业融合”的答复
我县推进衢派民居试点建设,立足乡土特征、文化特质和地域特点,加强乡村特色、风格、色调引导,打造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和美乡村。鼓励设计下乡、艺术下乡,推广村庄设计、农房设计保留浙派风貌和村庄肌理,深入推进“微改造、精提升”,以“绣花”功夫实施乡村有机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