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政协提案
关于常山县政协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08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发展胡柚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发布时间: 2024- 09- 06 17: 36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建议内容

常山是“中国胡柚之乡”,胡柚种植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胡柚是较适合精深加工与深度挖掘开发的柑橘品种之一,但是,目前对于发展胡柚特色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部分农民只知道胡柚种植,且胡柚没有固定的收购渠道,只能采取零卖、低卖的方式去售卖,所以农民种植、养护的热情不高。二是关于胡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仍有待加强,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短缺,对于胡柚作用功效的深入研究、开发的不够。三是胡柚品质受地质、天气、运输等原因影响,胡柚品质参差不齐直接导致胡柚产业的好坏。

一、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坚强后盾。

一是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和完善胡柚基地的设施建设,向标准化胡柚种植基地的目标迈进。二是加大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农户缓解资金难问题。三是对于现有的胡柚加工的中小型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鼓励他们加快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加工方式,推动产业升级。

二、壮大龙头企业,发挥示范作用。

对于已经有不错成绩的柚香谷、艾佳等企业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实施重点扶持,在信贷服务上,要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创新金融产品,允许以不动产、商标等形式进行抵押贷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全面总结柚香谷、艾佳等企业的优秀经验,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强、带动能力高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强化研发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发现胡柚更多的价值和产品,努力成长为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

三、树立双赢目标,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双赢”的目标,把企业与农户之间传统简单的买卖关系转化为利益调节关系,双方通过行业协会等途径建立联系,通过统一发放优良的胡柚品种,培训技术、市场营销等方式,保障胡柚品质的稳定性。深入调研摸排,梳理全县胡柚种植散户,加快共富果园的推广建设,在全县进行复制,对果园进行集中管理,通过一体闭环运作,实现产业富民。

四、加快人才培养,注入强大动力。

要加快人才的引进,设立行政、事业编制等考试的定向招录专岗和回流人才专项资金,鼓励满足一定条件的优秀人才带养技术,经验走回来,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入股等形式与企业、农户开展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技术创新运用助力胡柚特色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要加强联动,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帮助农户提高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


答复意见

郑剑委员:

您在常山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展胡柚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产业发展情况

常山县胡柚种植总面积为10.6万亩,产量14.2万吨,年产衢枳壳原药材6000多吨。目前全县拥有胡柚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200余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艾佳、天子),省级2家(天道、恒寿堂),规上企业5家,深加工企业20家。建有国家标准果园2个,国家胡柚强镇1个(青石镇),省级胡柚强镇1个(东案乡),省级胡柚科技示范园1个,省级农业现代园区1个,柚香谷省级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园1个。

常山胡柚产业链突出,加工方面吃干榨尽一只果,围绕“饮、食、健、美、药、香、料、茶”八大类系列产品定位,先后开发了胡柚膏、NFC胡柚汁、宋柚汁、衢枳壳冻干片、精油面膜等92款精深加工产品,深加工率达到45%,2023年加工产值达到36亿元。品牌效益明显,培育“一份常礼”区域公用品牌,常山胡柚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目录,成为“中国气候好产品”,并进入19届亚运会官方指定供应产品名录,“常山胡柚”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5.77亿元,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达103.97亿元。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2023年度常山县胡柚产业在全产业链产业发展及工作所取工作成效明显,产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带动全县10万从业人员增收12亿元,共荣获省级领导批示2次;产业创新工作列入浙江省优秀实践典型案例与典型发言6次;荣获各种荣誉29项,其中荣获国家级12项,省级9项。成功举办全省山区海岛县“一县一链”现场推进会、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品牌大会、胡柚牵手亚运会、UU音乐节等重大系列活动。主要措施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三产融合

一是“双柚”主导奔赴百亿。制定出台《“一只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新流转种植“双柚”0.52万亩,新增2个千亩级科技示范基地。二是融合塑造特色加工园区。统筹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三衢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完成项目投资15.2亿元。市未来农业园区香柚三产融合“一县一园”项目,建成香柚种苗繁育中心。柚香谷年产45亿元灌装生产线建成并投产。“两柚一茶”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列入首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青石镇胡柚产业强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三是打响地标品牌,拓展文化内涵。培育“一份常礼”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常山胡柚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目录,并成为亚运会指定供应产品名录,“常山胡柚”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5.77亿元,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达103.97亿元。挖掘常山胡柚栽培系统入选首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单。引爆“赏花问柚”“UU音乐节”,年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实现文旅营收9亿元以上。

(二)加大科技攻关,提升成果转化

一是振兴种业工程,选育良种品系。深耕胡柚、香柚自然选种、太空育种等核心技术,开展以胡柚鲜食、药用、加工和大果型香柚适用性新品系选育工程,建立香柚、枳壳(酸橙)种质资源库,扩增柑橘类种质资源达到50种以上。新繁育香柚苗120万株、胡柚苗10万株,并免费提供广大柚农胡柚优质苗6万株。二是强化数字支撑,放大科技效益。发展数字农业,搭建生态云脑,归集分散资源、形成资源地图,盘活闲散土地1.1万亩。建设省级胡柚数字农业工厂,推行水肥智灌等数智技术,配套自动分选等数字装备,推广富硒、高叶酸、反光膜、避雨栽培、胡柚专用肥等技术,年产量提高20%,优质果率达95%。三是深掘药健功效,突破多重瓶颈。联建浙大-常山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组建中国香柚(常山)发展研究院,推动艾佳等龙头企业与浙大、华中农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加大科技厅“尖兵”“领雁”项目攻关力度,加大全果全树全周期综合开发,重点攻克常山胡柚降糖降脂、抗炎、抗氧化等药用基础性研究,促进成果落地转化。坚持科技强农,制定《绿色食品常山胡柚生产技术规程》《常山胡柚等级规格》《常山双柚汁复合果汁饮料》《中药材衢枳壳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系列标准。

(三)强化院校合作,培育人才要素

一是招引“高精尖”专家。依托全国农业科技先行化先行县建设,发挥浙江大学(常山)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作用,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组建科研团队20多个共100余名专家下沉常山,通过科技特派、专家蹲点等形式开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二是培育“战术型”人才。围绕“一只果”全产业链各环节技术需求,依托“希望之光”项目,培养产、加、销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培育壮大本地企业人才队伍。培育5名省级乡村工匠,11名市级乡村工匠,成立6家县级乡村工匠工作室。三是培训“塔基型”能人。依托浙大等科技联盟成员单位人才、智力优势,加强“土专家”的培养;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带动作用,形成服务指导合力,有效解决“技术下沉难”“柚农技能荒”等问题。创建56家“共富果园”,培育实用人才1156人次,高素质农民3500人次。

(四)聚焦要素发展,推进改革赋能

一是统筹财政资金,扶稳产业发展四梁八柱。积极向上争取相关产业专项资金,探索金融助农,统筹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双柚”产业倾斜,近3年,累计投入“两柚”全产业链发展专项资金17382万元,持续夯实产业发展基石。二是引入金融活水,解决主体运作难点堵点。强化“两山合作社”平台作用,发挥融资担保功能,创新“生物活体”抵押融资模式,由两山合作社出资4000万收购36万株柚树再返租,为柚香谷启动第一条生产线提供了关键性资金支撑,推出 “胡柚贷”等18款金融产品,累计授信7.35亿元。三是撬动社会资本,催化产业外延开枝分蘖。推广“共富果园” “共富庭院”“共富工坊”“供富大篷车”等模式,建立多方利益联结新机制,实现利益“三次分配”。两年来创建56家“共富果园”,面积达到2.5万亩,带动就业2万人次,实现产值1.5亿元。推动冷链降本,建成智能贮存冷库18万立方米,布点“乡村物流U驿站”170个,产品运输损耗率下降40%,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900余万元。

(五)优化保障服务,推动创新发展

一是精绘产业招商图,索引链主企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精研产业布局“路线图”,绘制产业招商“导航图”,围绕种植端、科技端、加工端、文旅端,招引意向企业。成功招引总投资5.4亿元的浙江集英农机装备项目,为“双柚”发展积蓄后劲。二是细推服务社会化,配齐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双柚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完善产业社会服务组织,推行统一标准、植保、施肥、采摘、分选、仓储,着力提高重要季节、关键环节的技术到位率。三是谋实要素大保障,强化产业支撑。统筹土地、资金、能源、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向重点企业、项目、环节倾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力量。培育“链主型”企业,推行“链长制”,按照“专班化”运行,组建“帮帮团”,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下一步我们继续以“一只果”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引擎,聚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五链”融合,持续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发展胡柚种苗繁育中心建设,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提高胡柚产品的利润空间和竞争力。2024年“两柚一茶”产业产值超75亿元,带动农户增收16亿元;到2026年,“两柚一茶”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