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政协提案
关于常山县政协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88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改善村级集体资产流失及集体经济增收)

发布时间: 2024- 09- 06 17: 24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建议内容

随着村民自治不断深入,农村的集体资产不断发展壮大,在共富和为民办实事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但村集体普遍造血能力不强且不平衡,其中集体资产流失问题普遍,削弱了集体经济的经营活力,一定程度上阻碍削薄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迫在眉睫。

(一)资产底数不清。通过走访发现,部分村集体资产没有建立集体资产明细账和登记簿,同时因村会计业务能力水平不同,记录情况也不规范,未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很多村都有帮扶单位,其对村的捐赠资产,如电脑、空调等均无及时入账的意识,捐赠资产长期游离在账外。同时,因基层组织换届、行政村撤并等现实情况,两委干部都是新上任干部居多,对集体资产的管理意识不强。如2020年组织换届后,据了解全县有较多行政村上任基本是新人,整套班子对本村集体资产的存量并不十分清楚的情况。此外,村级资产使用年限较长,往往涉及到多任会计,但农村会计工作交接不规范现象比较普遍,更谈不上有移交的清单手册和书面说明材料等,很多资料账目因未及时交接出现遗失的情况。

(二)资产管理混乱。2015年以来,虽实行项目发包,但在招投标程序上很多存在项目实施后补程序的情况。村级土地、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管理随意性较大,存在未签合同或在合同签订手续上,要素不全、条款不明,甚至有的村集体资产被长期占用,既未签合同,也未交纳租金,有的只有村委会盖章没有相关人员签字。上述情况,全县面上或多或少均存在,如村级承包的经济林、荒山等均存在合同不完善现象。此外,有相当一部分承包合同不能兑现,该收的钱不敢收或收不足,比如上一任村干部的欠账,新任干部情况不明或因各种原因不敢讨账,造成集体经济收入难以保障;又如承包合同签订时间较长,一次性交纳承包款,承包款较低的情况。

(三)资产经营不善。集体资产管理权集中在村干部手中,一些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管理认识不足,造成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经济秩序混乱。同时,受市场经济和村干部老旧思想限制等因素影响,有些村干部怕失误,不敢投资,有效资源不能合理利用,集体资产无法保值增值,而且经营性收入以山林、土地、水塘承包款居多,谋划项目得少,长期有权益的固定资产经营收入更少,一旦未被承包,容易造成集体经济断流的情况。

为进一步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增加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提几点建议:

(一)摸清家底,明确集体资产资源管理责任。村委会定期普查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基本情况,加强对集体资产资源出租、转让监管,按照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修订完善合同,确保集体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定期向村民公布出租、转让、处置集体资产的收益情况,接受全体村民监督。对集体资产资源取得的收益,全部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充分体现集体收益全民共享的精神。对有失公平,导致集体资产资源受到损失和流失的合同,及时与承租者对接,以村为单位修订完善,如承租者不履行义务,按照合同法有关规定依法收回承包经营权,重新发包转包。

(二)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实现保值增值。利用没有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果园、养殖水面等资源,集中开发或者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创办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藏等集体经济实体,发展现代农业项目。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组织开展多形式合作,在有条件的村建立由村集体牵头的农产品技术服务、加工、包装、销售等服务组织,通过“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村集体成立当地群众需要的服务组织,以分红或获取服务费用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如新昌乡郭塘村盘活闲置土地发展鲜花经济。

(三)精准滴灌项目资金,壮大集体产业。以美丽乡村样板村建设为基点,从壮大村集体经济出发,分类订制一批村级重点项目,因势利导,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引导各村围绕强村富民兴业的共富思路进行项目谋划,如何家乡江源村以笋用竹产业为核心谋划集种植、加工、销售、休闲为一体的笋用竹农业创意园;新昌乡10个村抱团成立“早上好”共富党建联盟,引进千亩丝瓜络共富产业园项目,实现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答复意见

洪瑾委员:

您在常山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改善村级集体资产流失及集体经济增收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摸清家底,明确集体资产资源管理责任。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有效解决集体产权主体模糊、监督不力等问题,实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促进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本辖区内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监督责任主体,应当确定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负责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监督、指导服务和权益维护等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制度。修订完善《常山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资产资源运营。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按照“清查、登记、申报、建档、公示、审核”程序建好资产资源台账,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做到资产明晰、账实相符。在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经营方式、经营目标等重大事项,应当经本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大会授权的成员代表大会应到成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三是加强日常监管。开展村集体资产资源摸排工作,全面掌握我县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数量、类别及利用等情况,对存在闲置的资产资源深入分析原因,并于每季度末报送一次统计表至县农经站。同时借助数字三资系统实现监管,全县177个村全面上线“浙农经管”应用,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新增运行管理、预警监督两大模块,通过线上规范村级会议管理及资产资源、合同管理,有效掌握“村级三资”变动、非法占用村级资产资源情况。

二、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实现保值增值。一是借助“两山银行”平台,将“碎片化”资源集中收储。“两山银行”制订标准,对资源进行集中统一模式的收储,即农房原则上5栋以上且相对连片、宅基地原则上5000平方以上相对连片、山塘水库须库容5万立方以上、经济林原则上100亩以上,均可纳入存储。资源进入“两山银行”后,平台通过整合连片、配套升级,使其更具规模优势和可开发利用价值。并实现资源资产流转线上交易,充分激活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活力,以市场化运作,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二是创新主体经营模式,多措并举唤醒“沉睡”资源。以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为统揽,打破以往村集体资产资源“单打独斗”的局面,打造以镇党委+村集体、企业、农户共同发力的“1+3”新模式,促使闲置农房盘活由“低小散”走向“高精尖”。同时,我县已出台《常山县宅基地资格权流转交易实施细则》,在不改变宅基地使用权的前提下,以宅基地资格权权票流转推动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盘活,达到以房活权,以权促房的“闭环效应”。三是因村制宜探索发展,多元路径释放资源潜能。各村自然资源禀赋各异,地理区位不同,经济基础不一,决定了盘活资产资源路径必须多元。要充分盘活乡村多重功能,将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资产优势,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鼓励各村基于比较优势,自主选择独立经营、合作经营、租赁经营或参股经营等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充分释放乡村各类资源的潜能,将闲置资产变成为村集体“生财下蛋”的金窝窝。

三、精准滴灌项目资金,壮大集体产业。一是突出资金引领作用。充分利用中央衔接资金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机遇,整合涉农资金,拼盘乡村振兴、“大三农”资金、一事一议、移民资金、美丽乡村、低息国债等资金,加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支持力度,2023至2024年共开展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9个,补助资金1400.35万元。二是深化结对帮扶合作。借助山海协作、村企结对、乡贤能人等帮扶力量,因地制宜谋划村级项目,通过精准滴灌、以点带面形成示范,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如我县128个村参与“慈溪-常山消薄飞地项目”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330万元、新昌乡“帮扶光伏项目”每年带动10个村增收300万元以上。三是构建利益联结体系。注重把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提升农村自治水平的重要抓手,全面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由村集体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鼓励农民群众以土地入股、劳务入股,并落实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提取当年净收益的30%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份分红,全面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