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政协提案
关于“健全多方联动机制,有效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 09- 06 16: 28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建议内容

20235月,教育、卫健、公安、网信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其中50%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通过对我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社会认知度不够。虽然目前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共识,但整个社会层面仍存在相关知识匮乏、认知不足的问题,比如说“心理健康知识的社会普及面还远远不够,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存在较大的认知盲区”,这也导致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及家庭承受着较大的社会压力和精神负担。

2、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短缺。心理健康防治总需求大,发病率高、周期长,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短缺也日益加剧。目前,我县没有儿童青少年专业门诊心理科,开设精神心理门诊的医院较少,专职从业人员数量短缺。高水平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资源极度匮乏。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身心健康及时就诊和预防工作的展开,更无法满足后期心理疾病的治疗。

3、家长教育理念滞后。很多家长的育儿观念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没意识到自身日常言行及综合素养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不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身心变化规律,不注重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用过往的成长经验控制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基本是无能为力,或是对心理咨询或治疗消极回避和排斥,最后错失了最佳时机。

4、学校教育机制有失偏颇。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工作开展参差不齐。一是多数学校仍然存在“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功利思想,对五育并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真正重视,政策保障不到位,专业人员不到位,课程开设不到位,发展性、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规范开展,全员心育氛围不浓,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学生每天的运动和接触大自然时间不够,学习压力、亲子关系、人际交往容易引发的情绪困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宣导;三是家校协作不够紧密,学校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更多的是围绕学业和成绩展开。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关注度不够,无法做到提前发现和识别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更不能做到及时的防范。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公共卫生、社会、民生问题,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需要家庭、学校、部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多方联动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持续推进家长学校的建设,重视家长自我成长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守护者,家长的自我学习和成长尤为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做到有章程、有场地、有计划、有成效评估,确保家长学校全覆盖。二是要在社区等合适场所成立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社会工作站等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特点和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面向儿童青少年、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三是要统筹协调卫健、公检法、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社会开放大学、常山未保中心等部门资源,并结合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社会资源,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全面科学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转变家长的养育理念,促使家长提高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识别。帮助家长掌握常见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识别、干预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通过教育机制的调整,充分发挥学校心育主阵地功能。一是要调整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及政策倾斜,加强学校与医院、第三方心理机构间的合作;二是要实现全县中小学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全覆盖,建立专兼职教师互为补充的师资团队,队伍素质全面提升,从而完善心理健康课程的安排;三是要通过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专注全体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四是要鼓励学校采用创新教育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之间有效的融合,特别是加强德育、体育、艺术在心理课程的渗透,通过积极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灵舞动、疗愈曼陀罗等一些有趣有味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五是要以建设数字家长学校为依托,积极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新格局。让家长在了解孩子学业情况的同时,更能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情况。家校合作,各司其职,老师专注学生的学业成长,家长负责孩子身心健康的培养。

3、健全部门联动,有效整合多方资源。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的建设,加大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县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中心的建设,中心功能要包括:心理云平台线上应用系统,配备具有科普、测评、咨询、治疗、减压、团辅、生命教育生涯指导、个体及家庭咨询及陪伴成长等心理云平台线上应用系统和线下平台。为我县青少年提供高效便捷的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高效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二是要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力配置医疗服务资源,在县级医疗机构增设身心健康专科门诊,大力培养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等人才,补齐人才短板。持续强化卫生医疗机构与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协同合作,建立定点合作关系,为学生心理危机转介开设“绿色通道”;三是要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县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相关部门、乡镇(街道)信息联通共享和联动协作推进机制。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民政局、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以及乡镇(街道)按照各自职责以及分工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红十字会、民政、文明办、卫生健康、共青团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组织心理咨询工作志愿者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开展心理健康宣传、讲座、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是要整合各部门已有的心理服务资源,实现信息互通,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家庭-学校-部门-社会”四位一体的“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方位实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借助数智赋能,建立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与数据智能采集,建立“大数据”分析研究机制,推进长效考核及激励机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发展,形成具有常山范式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4、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是要强化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辅导活动。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指导。通过网络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答青少年心理问题,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支持与帮助。同时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的关注度和科学认知,消除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二是要组建高水平心理自愿者援助团队。联合招募医务人员、专家学者、学校教师、社会工作者、家庭教育讲师等具备资质的人员,组建心理援助志愿者服务团队,开通心理援助志愿服务热线,面向学生开展科普宣传、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志愿服务;三是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考评,全方位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公民身心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四是要引进社会力量,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扶持和发展一批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驻点街道、社区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


答复意见

鲁红蓝委员:

您在常山县政协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县教育工作的关心,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上级教育部门指导下,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引,全面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加强和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总体规划,积极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阵地建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硬件投入保障

目前,我县共有3所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一级站(衢州数字工业学校、紫港中学、城南中学),6所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示范点学校,35所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实现中小学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全覆盖。通过设立心理热线、心理信箱、开放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咨询、个案辅导、团体辅导等方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不断完善,印发《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常山县教育系统防范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工作专班》,落实好“三机制”、“三清单”,专题排摸风险,强化预警研判,强化落实落细,强化责任职守。构建起以校领导、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课教师分层负责、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的教育实践机制。

(三)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目前全县各中小学逐步形成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高中学校实现了专业专职心理教师全覆盖,初中和千人以上小学实现专职教师配备。全县教师心理健康C证持证率达92.5%。家庭教育指导师68人,青春健康教育师36人。

(四)加强课程建设,形成德心融合的心理健康活动样态

全县各中小学按照要求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月/周,通过校园心理剧本、主题班会、健康主题教育、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国旗下讲话、心理专家进校园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知识普及。在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融入心理健康内容,形成德心融合、全员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五)加强社会合作,形成多方参与的心理健康工作氛围

全县各校积极推进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三者结合,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协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家长亲子沟通能力,改善亲子关系。大力开展“千师访万家”主题家访活动,规定每年寒暑假、开学前后必须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家访,增进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相互了解。积极与卫健、公安、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合作,开展法制、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家庭教育等主题讲座。

(六)加强心理筛查,强化心理高危学生的动态跟踪管理

每学期开学初,各中小学利用测评软件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筛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个案访谈等形式,综合运用观察和访谈等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班主任、心理老师的二次筛查、评估,摸清六类学生动态,重点掌握心理高危学生详细情况并及时上报省平台。采用行政、业务双轨运作方式进行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通过行政督查落实工作责任。及时排查重点预警对象的心理状况,加强预警干预,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体。学校的三类学生预警库实现动态管理、双周更新省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动态管理平台数据,及时做好个别心理辅导,对于三类学生,积极做好转介工作。

二、下步举措

(一)进一步强化心育保障机制。一是全权保障心理队伍建设。按照“专业专职,兼职培专”的原则,以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介入,让专业教师专职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兼职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使之具备专业心理健康工作素养能力。根据“聚焦短板,急事急办”的思路,在2024年教师招聘中,向心理健康学科倾斜,优先保障引进2—3名心理健康教师,补齐初高中专业专职教师短缺问题。探索解决心理健康教师待遇保障,打通培训政策扶持通道。二是全力推进县级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争取在9月份全面建设县级心理辅导中心,发挥中心功能,规范全县学校心理测评系统,实现县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大数据归集。全面摸排整治学校违规挤占、挪用心理辅导室工作,即查即改。统筹各方资源,服务全县师生。三是全速推进家长学校建设。确保家长学校全覆盖;协同妇联、卫健、公检法、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资源,举办家长培训班,每学期开展1-2次专题培训,融洽亲子关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法律法规教育,开通心理热线、规范心理咨询,及时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效预防心理极端事件发生。

(二)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课程开设的规定要求,在学期/学年段内全程督查,严肃考核。二是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多形式、实打实落实音、体、美、劳等活动开展,确保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落到实处,以五育促心育。

(三)进一步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建立县级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相关部门、乡镇(街道)信息联通共享和联动协作推进机制,建立县级心理健康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民政局、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以及乡镇(街道)按照各自职责以及分工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红十字、民政、卫健、共青团、文明办等部门发挥职能优势,组织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工作志愿者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开展心理健康宣传、讲座、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以上是我单位对您所提建议的解决办法,如您还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可与本建议具体承办人王晓倩,电话:15167755631或分管负责人唐金木,电话:13587117862联系。

感谢您对我单位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