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人大议案
关于常山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8号议案的答复(关于深化抛荒地整治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发布时间: 2024- 09- 06 16: 18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建议内容

202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推进抛荒地整治,对于有效保护和利用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去年以来,我县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坚决扛起耕地保护的责任使命,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耕地抛荒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通过走访调查,有镇村干部和基层群众反映,当前抛荒地整治工作还存在四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部分区块存难以利用先天弱势一些抛荒地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导致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容易遭受山洪和泥石流破坏。有的抛荒地是耕作条件恶化、基础设施差的丘陵梯田和低洼烂泥田,易涝易旱,投入多产出少,导致大面积成片抛荒。以芳村镇为例,道路沿线以外、地处相对偏远、缺乏种植条件的抛荒地占比超50%

二是农业生产因效益不高人去地空国家补贴前提下,山区农业的收益和成本只能勉强平衡,甚至会出现亏本。因此,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前往一二线城市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工作,目前仍在种地的农民主要是65岁以上的老人,且他们习惯于在家附近种一些蔬菜,难以兼顾对体力劳动要求较高的农业生产工作,相对偏远的地无人种植。

三是产业布局无系统规划难成气候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地貌,发展传统大田农业受限较多,特色产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布局,且受土地承包管理不到位、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涉农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影响,无法对抛荒地进行有效利用,山区农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是集中整治缺长效机制反复抛荒前些年,我县也开展过抛荒地整治工作,但流于表面、缺乏长效机制,整治结果仅维持1-3年。目前,抛荒地整治主要由村集体投入,上级500/亩的补助无法覆盖成本,后续管理维护又需投入资金,极容易造成重复抛荒。以芳村镇猷阁口村为例,50余亩抛荒地共投入整治资金14万元,成本超2700/亩。

抛荒地是农村产业发展的老大难,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拦路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地尽其用、地善其用。具体可以从地、业、人、策四方面推进:

1.结合土地整治,盘活闲置资源。深化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积极创造条件,唤醒沉睡资源,进一步推动抛荒地综合利用。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按照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将符合建设标准的抛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合理布设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田间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和土地平整工程、农田防护工程,推进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道路整修,切实提升宜机作业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另一方面,推进集约流转。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依法依规而又有序有偿地引导农民把分散经营的土地流转给经营主体。建立土地流转评估监管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管理,最大程度排除土地流转风险隐患,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聚焦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坚持富民导向,突出产业振兴,科学布局、做优做强乡村特色产业,让抛荒地真正变成产业田一方面,推广特色种植。充分依托村庄地理气候优势和资源禀赋,根据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应种尽种,积极发展粮食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农业生产,统筹利用抛荒地开展高品质品种培育、技术创新,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推进农文旅融合。瞄准土地田园化、农业景观化、生态效益化发展目标,充分挖掘农耕文化,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教育、休闲农业等业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集采摘、休闲、度假、旅游于一体的高效生态特色田园综合体,让游客深度体验感受农耕田园生活。

3.强化主体培育,推动多方参与。抓住这一关键要素,外引人才、内育骨干,大力培育新型主体,让抛荒的土地有人种、种得好。一方面,培育高素质农民。发挥培训券优势作用,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吸引乡贤、大学生等优秀人才回归创业,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乡村振兴带头人,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另一方面,培育代耕组织。依法组织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实行统一农资采购、统一土地经营、统一生产销售,建立风险共担,利益互补机制,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提供全程服务。

4.做优政策供给,形成长效机制。着眼长治长效,加大政策投入,健全制度机制,促进利益联结,从根本上遏制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一方面,优化整治机制。结合落实田长制,建立健全耕地抛荒撂荒长期整治机制,进一步强化预警、考核、巡查、监管等措施,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地抛荒行为。对在督查检查中发现的抛荒地问题,实行清单化、销号制管理,切实做到发现一起、整治一起,整治工作纳入责任考核体系。另一方面,优化奖补机制。严格执行耕地地力保护等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流转耕地抛荒等负面行为的约束力度,该暂停的暂停,该收回的收回。采取租金优惠、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村集体兜底复垦复种,支持引导有能力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抛荒地整治。

总之,抛荒地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工程,必须整合各类资源、凝聚各方力量、采取各种措施,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真正把每一分可用的土地都利用起来,让土地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答复意见

何利民代表:

您在常山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化抛荒地整治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建议”收悉,经调查对接后,现答复如下:

您指出的抛荒地整治后地块存在的问题很到位,虽然从去年以来,我县的抛荒耕地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较难有效种植。

经实地核查后反馈,部分抛荒耕地“小、散、远”,存在常年野生动物为害、水利条件差、耕作条件差、交通不便等问题,有些是基础设施差的丘陵梯田和低洼烂泥田,易涝易旱,导致种植成本高、劳动力投入大,而种植产出效益低。如新昌乡西源村、岩前村;芳村镇修书村、东源村等地块,本身地理位置较远,多为山陵地形,基础设施差;辉埠镇达坞村地块地势低洼,为烂冬田,不具备复耕复种条件。

二、征而未用导致抛荒。

部分抛荒地块已经被开发区、交投集团等征用,有些还未及时农转用,有些已经转为非耕地,但是实际未使用,导致抛荒现象。

三、部分抛荒地整治后难以长效巩固。

由于当前外出务人员较多,劳动力资源匮乏,部分土地耕种条件差、地理位置偏远、地块分布小散等抛荒耕地整治后难以长效。

下一步,我县将根据实际情况,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做好抛荒耕地整治这片文章。一是制定耕地抛荒长效管控机制,进一步明确政策、预警、考核、巡查、监管等措施,确保整治后地块不反弹。二是推进土地集约流转,鼓励大户流转经营抛荒耕地,推广农业生产代耕、代种、代收等服务,提高土地种植效益。三是加大项目资金投入,改善抛荒耕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四是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农户制止耕地抛荒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