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人大议案
关于常山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5号议案的答复(关于在青石镇打造我县农民素质培训中心)

发布时间: 2024- 09- 06 16: 14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建议内容

20037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常山县青石镇溪口村调研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指出这是新时期农民讲习所’”“各级必须组织好培训,选准培训项目。培训要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到,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育才,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育大量有文化、爱农村、懂农业、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青石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挖农民培训券源头文化,打造常山县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展示馆,成为主题教育循迹溯源学思想现场教学重要点位之一。为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以常山县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展示馆为核心,迭代升级本地农民培训工作,对于追寻总书记足迹、写好主题教育后半篇文章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对于有效助推我县打造省际职业教育高地、有力推动山区县乡村蝶变与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培训没有服务本地产业。农民培训必须立足本地产业、链接当地实业。以青石镇为例,青石镇柚石产业特色明显,但是发展仍存在瓶颈,高素质人才欠缺便是制约因素之一。石文化产业方面,目前存在两头在外困境,能工巧匠常年在外经营石产业,镇内从事石产业的专业人士只有83人,且有文化、懂设计、会经营的本土新型职业石农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等相关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胡柚产业方面,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农业要提高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程度,推动胡柚农文旅融合发展,关键要提高果农素质,但受果农自身小农意识和种植技术限制,大部分地区胡柚产量与品质并不高,衍生产品的加工、包装、营销处于弱势,难以拓展高端市场。对于胡柚种植户的培训,主要依靠农业农村局每年送技下乡,对于如何打造龙头企业、创新营销手段、推动胡柚农文旅发展的培训少之又少。

二是劳动力供需存在不平衡现象。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当前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农民没有一技傍身,缺少就业创业机会与能力,造成农村劳动力剩余。特别是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农民跟不上时代步伐,容易被劳务市场抛弃。另一方面,农村发展、乡村振兴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渴求度高,但市场往往获取不到到合适的人才资源。

三是农民培训没有形成高质量发展体系。目前,我县没有集各种资源于一体的农民培训中心基地,优质的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辐射带动效果差。常山阿姨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被打造成为我县品牌建设工程,但是品牌类型较为单一,发展天花板较为有限,无法推动我县人才培育全面发展。而目前开设的一些农民培训班,有些宣传不到位,有些培训周期长,有些不实用,让农民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情绪,间接导致一些培训草草办班,流于形式。

二、意见建议

1.沿着总书记足迹,挖掘一张券源头文化。集中力量将青石镇打造成为常山县农民培训中心基地。具体为,围绕青石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心两带一心即农民培训基地,结合现有的常山县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展示馆,迭代升级农民培训,将青石镇打造为常山农民培训中心。两带即南北两条特色产业示范带——石文化产业示范带、柚文化产业示范带,推动柚石产业转型升级。以一心两带为主干,构建培训网络格局,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引导、典型引路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四省边际具有代表性的共富产业学院,不断放大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度。

2.围绕为民办实事,打造信息交流综合平台。对接、指导青石镇零工市场建设,帮助拓展人力资源经营业务,搭建集求职需求、就业创业信息、闲置资源信息、政策发布、产品发布等要素为一体的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对外对接市场跑道、招引产业人才,对内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岗前培训等。同时,汇集各条线业务信息与政策信息,以及闲置资源信息,丰富平台内容,方便群众咨询、办事,助推青石镇成为各类信息汇集地,推动群众形成求职找青石、招人在青石观念,聚集人气,为农民培训更好开展打牢基础。

3.围绕丰富培训载体,提高培训课程质量。县委县政府给予全县面上更多政策扶持,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给予青石镇更多培训资源支持,与更多院校建立小弟合作,引进高素质师资。同时,依托乡村振兴讲堂、巾帼培训基地、共富工坊等载体,融合常山县资源,瞄准不同群体需求,开展精细化、小班化、高水平且让农民感兴趣的农民培训,着重构建与产业链条建设相匹配的产业培训体系,如融合推出鲜辣厨师、常山工匠、非遗传承人、民宿管家、电商直播达人等系列特色培训课程。

 


答复意见

祝徐亮代表:

您在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青石镇打造我县农民素质培训中心的议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县农民培训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研究,现就有关议案答复如下:

近年来,常山县聚焦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需要,大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到常山调研农民培训时的殷切嘱托,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保障要素、创新模式、拓宽平台,着力打造农民培训全链式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好就业、就好业。2003年至今,累计组织农民培训15万多人(次),推动农民转移就业10余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307元增长至31266元,增幅超9倍,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000元。

一、“产业为先”聚焦精准培训。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确立“两柚一茶”食用菌、中药材、水果、水稻、蔬菜等产业为主体,围绕农业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龙头企业主、返乡农民、农合联主体等人群开展帮扶培训,引导和推动资源要素集聚集中,按照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等类型,精心编制培训专业,为农民提供“菜单”,自主选择针对性的项目培训,为精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奠定基础。同时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与省内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帮培机制,构建培训网络格局,并通过微信群、专家结对、座谈、考察学习等形式建立学员与专家互动的平台,解决学员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拓宽农民致富理念,增强创业就业本领,带动更多农民增收,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二、“分层进阶”突出因材培育。根据培训对象不同的经验知识层次,设立初、中、高级班,分产业、分类型、分层次建立培训对象库,重点围绕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村领头雁,落实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必要时选派到省级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境外(国外)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培养。紧跟时代需求,引入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农家乐、农业养老养生、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和理念,以及互联网+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使高素质农民群体成为现代农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示范。

三、“别出心裁”创新培训模式。持续深化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迭代升级农民劳务培训券模式,依托乡村数字“大脑”,推出“电子培训券”,变“培训找人”为“人选培训”,实现学员持券,自主扫码选择课程、时间、机构,着力打造我县现代“新农人”农民教育培训品牌,高效高质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充分运用“乡村振兴讲堂”“云上智农”等平台,推行“弹性学习”、“线上教学”的模式,把培训地点放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有效解决农学、工学矛盾问题。构建以产业培育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以帮扶为支撑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省内科研院校“名师带高徒”帮培结对运作,通过“能人引领+跟踪指导”的师徒培训模式,建立农民培训技术导师帮扶制度,以培训老师或农业能人为导师,进行引领指导和跟踪服务。

四、支持青石镇建设农民培训中心。以青石镇常山县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展示馆为培训基地,开展普及性培训,针对小农户和全体农村居民,开展农业实用科技、文化礼仪、法律知识、生活常识、卫生健康咨询等等教育培训活动,加强农村全域科学普及,进一步提升当地农民科学素养,强化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协调发展的理念,提高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同时,鼓励县农民学校、常山安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常山县吉利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培训下沉到乡镇(街道),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为重点培养高素质农民,增强农民的科学素质、生产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为主要内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