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人大议案
关于常山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1号议案的答复(关于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 2024- 09- 06 15: 57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建议内容

近年来,我县乡村经济发展迅速,特色产业风生水起、亮点纷呈,但是在全县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对支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后劲越来越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产业发展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我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亟待解决。

一、工作背景

目前,我县拥有发展乡村产业的一些有利条件与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资源禀上,常山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地形地貌具有多样性,农业土地资源相对充裕,且适合一二三产串联融合发展;“两柚一茶”农业主导产业特色鲜明、气势如虹,卡曼桔胡柚复合果汁、宋柚汁等饮料产品爆红出圈;一大批“一村一品”(茶叶、食用菌、笋用竹、蔬菜、西瓜、花卉、景观石等)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初见规模、方兴未艾。二是在主体培育上,我县已经拥有艾佳、天子、柚香谷、常发、东茶等5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在基础配套上,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标准农田、“千万工程”“美丽乡村”等项目,我县已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A级景区村100%覆盖,道路交通、自来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四是在政策供给上,我县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支农扶农强农“工具箱”,主要包括土地规模流转、种粮补贴、“机械强农、科技强农”奖补、“两进两回”奖励、招商引智等优惠政策。五是在模式创新上,我县先后成功探索了以强村公司为龙头的“共富果园”“共富工坊”等乡村产业运营新模式。

同时,振兴乡村产业也面临一些问题与短板。一是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以塘堰、水库、沟渠等为主体的基本水利设施大都年代久远,无法承担起现代农业生产中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偏低。耕地,复种指数偏低,水田往往只种一季水稻,季节性抛荒现象严重;新垦造耕地,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短期内难以真正落实经营管理主体,也基本处在抛荒或半抛荒状态。对此,基层群众、人大代表反应比较强烈。园地、山地,目前以种植水果、茶叶、花卉、毛竹、杉木等多年生植物为主,以千家万户分散性经营为主,总体效益不佳。庭园土地,利用发展有经济价值的范例也不多。 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低、推广应用能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政府属性没有改变,在技术推广中注重科研特性,而不是以应用到农户田头为己任。乡镇(街道)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力量不足、能力有限,村级机构甚至是空白。城市化的发展,大批有文化、高素质的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弱妇幼,农业人口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难。四是农业政策不完善。特别是土地政策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影响土地使用效率,导致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流转障碍多。短期式承包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降低土地质量。五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乡村产业缺乏“爱农业、懂科技、会经营”的主力军。

二、基本思路

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发展乡村产业可以遵循的 基本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因地制宜,以“特”破局。一碗螺蛳粉成就一条产业链,一条藏毯织出致富路……特色产业不仅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成为了一村一落的鲜明标识。特色产业依托当地资源禀赋,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唯一性,是改善农产品同质化、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抓手。打造特色产业,关键在“特”字,需要从实处着力。要实打实抓产业发展,不能一味追求上规模、赶速度,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气候特点、区位优势等因素,遵循市场规律和农业发展规律,顺应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精准选择主导产业,并赋予更多科技属性、文化内涵、绿色特质,擦亮特色产业“金字招牌”。 二是科技驱动,以“转”提质。产业发展“一子落”,乡村振兴“满盘活”。要向科技创新要动力,以科技赋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乡村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数字化发展。要深化科技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将科技元素植入品种选育、种植、精深加工以及产品销售等各环节,借科技之“手”建设智慧示范基地,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同时,要善用科技之“力”打造新农活、新农具,通过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减轻劳动强度,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三是创新模式,以“带”共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要通过抱团发展、合力攻坚,促进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产业集聚,进而构建完善全产业链体系,形成成群成链集群化态势。一方面,要推行“乡土人才+”模式,发挥“田专家”“土秀才”帮扶引领作用,通过新理念指引、新政策宣传、新技术指导,既创新立体化种养新模式,又不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各类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通过农民入股、就业务工、资产租赁等形式,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上的增值收益。

三、几点建议

面对常山实际,建议按照“长短结合、久久为功,先急后缓、突破关键”的原则,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变短板为长板,让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更优。第一,健全农业基础设施,着力改善水利保障条件,重点解决农田灌溉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议,由县政府牵头农业、水利、资规、财政等部门建立农田水利修缮建设奖补机制。第二,健全农地流转机制,着力推动土地规模经营,重点解决土地流转难问题。建议,政府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强村公司、国有公司积极开展农田、山林、水面等预流转、收储及经营工作。第三,健全科技投入机制,着力突破研发环节,重点解决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开发、农业机械化应用等卡脖子问题。建议,建立科技研发“政府+企业 ”合作投入机制,近期聚力做好山茶油新品开发、“两柚”果园机械采摘与机械植保等科技难题。

(二)变薄弱点为增长点,让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第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认真贯彻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的要求,改变纯种植业的单一农业结构,打造农、林、牧、副、渔多种产业并存一体化立体农业。在结构调整上推优淘劣,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第二,大力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乡村人才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依靠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要千方百计地推进“两进两回”落地,发挥“田专家”“土秀才”帮扶引领作用第三、大力压缩土地抛荒面积,提高粮田复种指数。首先,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对于目前闲置、利用低效的土地资源,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业务主管应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牧则牧、宜经则经、宜游则游”的原则,编制全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指南,为各乡镇(街道)有序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遵循,并常态化开展现场指导与服务,及时把新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其次,鼓励社会创办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积极参与流转经营。再次,加大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扩大“三农”领域投资朋友圈。此外,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坚决遏制耕地抛荒现象。

(三)变优势为胜势,让现有优势资源裂变效应更大。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招,需要镇村两级发挥重要作用。要把它作为县对镇村两级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来衡量,以进一步压紧压实镇村两级乡村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激发工作能动性,做好项目招引资、土地流转和服务保障等工作。同时,现阶段,要通过乡镇村两级组织发力,进一步扩大两个优势。一方面,把本县成功模式复制推广,积小胜为大胜。如可以让“共富果园”“羊棚咖啡”等模式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变盆景为风景。一方面,把本地“龙头”企业强链、延链项目尽可能留在本土、开枝散叶。如,艾佳食品的蔬菜等高效农产品种植基地项目,柚香谷的三产融合项目等,可以通过政企合力产生裂变效应。

 


答复意见

刘梅军代表:

您在县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议案》由我单位办理,经承办人员与您充分沟通,现将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您所提的第一点建议是:变短板为长板,让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更优。第一,健全农业基础设施,着力改善水利保障条件,重点解决农田灌溉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二,健全农地流转机制,着力推动土地规模经营,重点解决土地流转难问题。第三,健全科技投入机制,着力突破研发环节,重点解决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开发、农业机械化应用等卡脖子问题建议。

我单位和林水部门的解决措施是:第一,2024年常山县林业水利局以农业水价改革工作为抓手,打好县域农田灌溉设施提升“组合拳”:发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资金159.79万元,用于全县14个乡镇街道农田灌溉设施运行维护;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2024年共开展农田灌溉设施提升34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处,山塘综合整治6处;实施千红灌区续建配套项目,提升灌区灌溉设施效能,目前千红灌区项目施工Ⅰ标段已全面开工。

第二,制定《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土地大流转推动产业大提升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常农〔2020〕104号)文件,明确在常山县行政区域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类主体(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户)可申报享受土地流转有关奖补政策,增强各类经营主体规模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共有23家生产经营主体享受613.8万元补助资金。

第三,全力推进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通过调动农机研制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帮助解决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技术人员指导,联合省农科院、浙江四方集团、浙江艾佳果蔬有限公司,组成政府+科研机构+农机制造企业+试验熟化企业的新型机具研发试验熟化工作模式,研发制造熟化车载式丘陵山地肥药两用穴施一体机,该项目已通过省厅两轮现场答辩审核,已确定入选农机一体化项目名单,预计本月底将发文公示、总投资800万,资金来源为中央全额补助。通过该模式不断优化农机装备布局,推进农机生产向大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升级换代,促进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二、您所提的第二点建议是:变薄弱点为增长点,让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第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第二,大力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第三、大力压缩土地抛荒面积,提高粮田复种指数。

我单位的解决措施是:第一,推广轮作制度,加强冬闲田利用效率,指导农户利用抛荒耕地种植油菜、小麦、蔬菜、冬绿肥等农作物。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第二,积极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围绕我县两柚一茶优势产业,做强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链主”龙头企业,做强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做大一批联农带农紧密的区域性龙头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多层次发展梯队。近两年新培育常山天道、柚香谷公司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培育韵达食品、东茶茶业等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深加工企业20家,进一步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900余家。第三,加强耕地抛荒综合治理4700余亩,结合秋冬季农业生产,同时,加强与集英农机对接,将新研制的履带式粉碎机应用于抛荒整治清表工作中,提高清表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建立耕地抛荒长效管控机制,明确政策、预警、考核、巡查、监管等措施。推广稻油轮作、稻菜轮作种植技术,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土壤培肥、土地整治等项目,完善田间内排灌水渠和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耕地基础设施条件。2023年,争取省级高标准改造提升项目资金1232.55 万元,覆盖面积9700亩。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三、您所提的第二点建议是:变优势为胜势,让现有优势资源裂变效应更大。需要镇村两级发挥重要作用。把本县成功模式复制推广,积小胜为大胜。把本地“龙头”企业强链、延链项目尽可能留在本土、开枝散叶。

我单位的解决措施是:第一,出台胡柚新政十八条,县委书记担任总链长,组建政企“帮帮团”,实行专家“一对一”,构建“种加销”全要素政策体系。靶向推进“两柚一茶”源头种植、技术研发、产品加工、品牌推广、市场营销、文旅休闲等重点领域,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不断增强农村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第二,推动乡村产业质量提升,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目前全县拥有农业龙头企业6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2家,规上企业5家,深加工企业20家。围绕打造“百亿产业”目标,实现“双柚合璧,优势互补”产业发展新模式。把本地龙头企业强链、延链项目做大扶强,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