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4- 09- 25 10: 05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建议内容
关于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做强做精的建议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提出“4+1”的重要任务和要求,第一条就是“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近年来,常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部署,大力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一只果、一张纸、一方石、一滴油、一片芯”“五个一”产业格局,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创新驱动支撑能力持续提升的良好格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积极科学应对,争取新的更大的突破。
一、存在问题
(一)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县产业普遍存在着链条短、层次低、技术含量低等突出问题,导致产业核心竞争较弱。一方面,传统产业中,高端产品较少。比如,轴承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主要生产内外套圈等粗放型配套产品为主,缺乏高端化、精密化、智能化的轴承终端产品,面临同行过度竞争、恶意竞争等多重压力。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中,高端产品也少。像信息材料等新兴产业的高端特征也不明显,缺乏高精尖的核心技术,基本处于从属地位,“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特征明显,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产品更少。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全县产业基础较差,大部分企业是内生型,对科技创新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强烈,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生产,研发机构偏少,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全县省级研发机构共计21家,仅占全市的6.9%,为全市七个功能区中最少,也是唯一一个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仍为零的区域。
(三)创新人才不足。由于企业创新需求不旺和创新平台不多,进而导致对科技创新人才吸附能力很差,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和质量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都很缺乏,并且存在高端创新人才和蓝领技能型人才“双紧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具体建议
(一)聚焦核心技术求突破。聚焦“五个一”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技术瓶颈常态化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征集,建立“五个一”产业与企业技术需求库,引导企业积极承接省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攻关模式,通过揭榜挂帅、择优委托等方式,突破产业发展面临的“卡脖子”技术,破解产业集群创新路上的难题,加速集群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群整体核心竞争力。
(二)聚焦创新主体求突破。释放创新第一动力,关键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五个一”产业,加强科创型企业梯度培育,做大做强“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做精做优“中小微企业”,锻造更多科技领军、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紧密型协同创新生态圈。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根据“五个一”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创新方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围绕产业核心技术、高端产业开展多层级的攻关克难。
(三)聚焦创新人才求突破。围绕“五个一”产业布局,充分利用科创平台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资源集聚中的独特作用,以核心技术突破和创新人才引育为重点,依托省内外高校以及衢州学院、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和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等市内创新资源,通过主动布局、引进共建等方式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汇聚各类创新人才。围绕轴承和信息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常山县科技特派团人才资源优势,主动挖掘特派团成员背后强大的人才资源来常山建设各层次人才工作创新站,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尖兵团队”和一批实践能力强的“领雁团队”。
答复意见
九三学社常山县支社:
您好!您在县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做强做精的建议》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县科技局坚决扛起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牢牢把握“三支队伍”建设目标任务,以铁了心抓创新的钻劲韧劲,奔跑竞速的拼劲闯劲,找准赛道、创新打法,强力推进创新深化,高效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聚力攻坚人才科创桥头堡目标任务,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向新进军、向实发力,奋力推进县域创新能力进位提升。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加快大科创一体化工作格局构建。2023年8月,我县召开县委科创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实体化运行县委科创委。出台《县委科技创新委员会议事规则》和《县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规则》,《常山县科技助推“五个一”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开展“315”科技创新体系工程百日攻坚行动,统筹全县力量“一盘棋”打响科技攻坚战。2024年4月19日,县委十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把科技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吹响了“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奋进号角。5月22日召开县委科创委第二次全体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政策,“以铁了心抓创新”的执着和韧劲,推动全县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大科创一体化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推进“一产业一研究院”建设。聚焦“五个一”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校地、校企研发平台共建合作,先后成立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上海大学常山产业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衢州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通过组建“产才赋能智囊团”方式,2023年以来,先后开展博士入企服务60余人次,征集企业技术需求38项,凝练共性技术难题6项,开展项目合作3项,完成专利签约32件、落地产业化项目1个。
三是加强企业科研攻关能力。坚持以科技项目为牵引,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攻关机制,全力打造“产学研贯通、上下游一体”的科技攻关体系。2023年扎实推进3个省“尖兵”“领雁”项目的实施,列入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专项项目1项,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立项9项,市级项目立项率100%。
四是夯实企业研发平台。积极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助力龙头企业与优质平台科技联姻。富乐德石英科技与国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成立联合实验室,双方聚焦石英材料应用研究,在前沿科技、项目实践等方面通力合作,为“一片芯”产业加速迈向“百亿级”赋能添力。推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合体建设,截至目前共申报市级创新联合体5项。2023年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家、省众创空间1家、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家、“专精特新”企业13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国家高新企业2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实现了3年翻番的目标。
五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2023年成功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对象3人,落地西湖友谊奖获得者1人,新引进省E类以上高层次人才14人、高层次人才项目11个,均排名全市第一。组建以20位省内外高校专家等为成员的轴承、信息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攻关帮扶组,成功入选首批省科技特派团试点县。另一方面,开展实用性技能人才提质增量行动,高规格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通过开展校园技能文化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纺织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完善技能竞赛制度。今年以来,全县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482人次,高技能人才852人。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对照中央和省市县委要求,我们仍存在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资源短缺、平台承载力不强、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结合您提出的宝贵意见,下一步县科技局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实施科技政策迭代升级行动。根据“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试点等目标任务以及企业创新发展切实需求,修订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突出创新联合体、研发投入补助等支持重点,推动政策精准滴灌、扶优培强。根据县委全会明确的科技工作目标任务,梳理形成工作清单、改革清单、项目清单、政策清单“四张清单”,以清单式管理、目标化推进、责任式落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细。
二是实施高能级平台服务效能提升行动。以加快打造“一产业一研究院”平台体系为突破口,建强用好浙理工、上海大学常山研究院,浙大常山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提高油茶和精密基础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服务能级。持续开展“博士入企”活动,组织专家团队入企开展技术需求征集,集中力量开展项目合作攻关,全力夯实“五个一”产业发展创新基础,优化平台集聚人才、研发合作等方面功能。争取胡柚农业科技园区6月底前提前通过验收,在此基础上,向更高层级的国家级园区奋力迈进。
三是实施科技型企业雁阵培育行动。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完善“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链条,指导企业对照标准上档升级,全年争取新认定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积极申报培育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力争新增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3家,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10家。科技型领军企业、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破零。
四是实施人才集聚提质行动。聚焦战略人才引育,坚持以才引才、项目引才,加快成立中俄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基地,开展人才科技项目“先投后股”等金融服务,不断壮大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基本盘”。2024年力争落地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6个以上,新培育产值超10亿的企业家1人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1人以上。全力推进常山县技工学校能级提升,提高衢州数字工业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24年力争新增高技能人才16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