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 07- 08 09: 54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6月20日下午,天空中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往大山深处驶去。
车窗落满雨珠,人烟变得稀少,导航提醒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芳村镇大处村。
大处村位于我县西部山区,距离县城约40分钟车程。参天的大树、哗啦啦的溪流、清脆的鸟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这里远离城市。也正因此,大处村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建立的古建筑群。
古建筑群风貌依旧
大处村的古建筑虽几经修缮,但仍保留着最原始的模样。2017年2月,村古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听闻我们为了探访古建筑群而来,村委会副主任郑顺旺热情地为我们带路。
大处村有近800年建村史,《常山县志》记载:“唐太常卿郑元寿三十九世孙郑守道,于宋景炎元年(1276)自开化旸溪迁居之寿川大处。”郑守道字千一,所以村民们都称他为“千一守道公”,尊他为建村始祖。郑氏一族沿着村里的寿源溪建居宅、造祠庙、修道观、办学堂,一代代繁衍。直到现在,郑氏依旧是村里的一个大姓,郑氏村民占全村人数的95%以上。
从一座名为“同善桥”的石板桥出发,我们一路往村庄中心位置走去。“同善桥”连接着村庄东西两侧,建于乾隆年间,是寿源溪上建成的第一座石板桥。
郑顺旺告知,除眼前的同善桥,村里还有登高桥、乐济桥两座古时建造的石板桥,它们与两座节孝牌坊、郑氏宗祠统称为“三桥二坊一祠”,组成古建筑群。
沿着青石子路步行数分钟,一座节孝牌坊映入眼帘。经过雨水的冲刷,节孝牌坊露出深浅不一的颜色。站在节孝牌坊正前方,抬头就能看见“圣旨”“节孝坊”“乾隆”等字样。相传,这座牌坊是为表彰郑士谏的妻子戴氏所立。从《郑氏宗谱》上查知,戴氏为郑士谏第二任妻子,虽未曾生育,但她却尽心抚养前任所生的儿女。
节孝牌坊旁,就是建于明朝初期的郑氏宗祠。郑氏宗祠按照“三进三天井”的格局建造,历史上曾历经了多次修缮,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1939年,由族长郑庆隆带领一群村民共同修建,之后又在1995年由村民们募捐进行了一次翻修。宗祠内供奉着千一守道公的画像,历代郑氏一族每逢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祭拜先祖。
离开郑氏宗祠,郑顺旺带着我们依次走过登高桥、乐济桥,最后停留在另一座节孝牌坊前。与之前看到的节孝牌坊有所不同,这座节孝牌坊是民居门楼式,砖石结构,牌坊上的麒麟、狮子等图案清晰可见,两侧雕刻着举荐官员身份、被旌表者及年代。据传,村民郑国槚曾在朝为官,去世时,他的妻子魏氏只有25岁。但魏氏终生没有改嫁,而是独自抚侄成立。为表彰魏氏,1846年春建立了这座牌坊,初建时,牌坊上的“圣旨”二字颜色为红色,“节孝”二字为蓝色。
谋划农文旅发展
看过古建筑群,村党支部书记郑尚红刚好得空。“6月29日,我们要举办首届西瓜节,刚刚跟镇干部一起走了下线路,我们想把古建筑群与西瓜节结合起来。”郑尚红说,古建筑群是村庄的文化底蕴,西瓜节期间将组织人员向游客讲解村庄历史、古建筑群的人文故事,把村庄全面推广出去。
说起西瓜节,郑尚红邀请我们一起去西瓜棚里看看。
大片的西瓜棚内,一个个西瓜藏匿于绿色的藤蔓中。今年年初,大处村村两委从村民那里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其中30亩用于种植西瓜。
在这之前,郑尚红也曾尝试种植过油菜和稻谷,稻谷收益还算可以,但油菜并未达到预期收益。作为一座被群山包围的村落,耕种土地资源本就有限,所以种什么更要谨慎些。在尝试种植西瓜前,郑尚红专程请了东案乡一位有着多年经验的西瓜种植户帮忙把关。
经过实地查看,这名种植户认为大处村的这片土地适合种西瓜,并愿意给予技术上的帮助,这让郑尚红一下有了信心。
整地、播种、施肥……4月28日,西瓜正式开种,村民郑志河负责管理这一整片西瓜地。“从目前长势来说,种西瓜还算成功,大约能有十万斤的产量。”郑志河说,第一季种植的西瓜品种为“美都”,比一般种植户晚了20多天开种,刚好打了时间差。接下来在7月20日之后还将尝试种植另一品种的西瓜,预计在10月份上市。
大处村常住人口仅200多人,且大多为老年人。西瓜开种以来,聘请了20多位村民帮忙施肥、浇水。对于郑尚红来说,人数虽不算多,但这是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第一步。
为了迎接西瓜节,西瓜棚附近刚刚拉好了电线,以便现场制作与西瓜有关的饮料。郑尚红计划着,在西瓜节当天还将安排人员在大棚内帮助游客采摘西瓜,讲解西瓜种植的有关知识。
在西瓜棚对面,也是村两委流转来的土地。再过些日子,这里就要种上玉米和大豆。“在高山上,我们也种了高粱、高山蔬菜,都需要村民们一起帮忙。”郑尚红说。
采访中,村民郑女士骑车经过,提醒郑尚红早些去她家里签土地流转协议。郑女士本没有同意流转自家土地,眼看着村里风风火火地搞种植,她也急着把自家的地全部拿出来。
村庄整体提档升级
村民们的支持,让郑尚红有了不竭的动力。
2020年,郑尚红从外地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村庄并不熟悉的他,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们的需求和想法。
让郑尚红最为感动的是,村里自古民风淳朴,村民团结,大家对他的工作都十分配合,“就连修复乐济桥的石板,也是从村民家中搬来的。他们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郑尚红回村的时候,村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这也给了他足够的空间施展拳脚。
上任第一步,郑尚红首先将村里的主干道拓宽,方便车辆交会,从村庄至芳村集镇的4公里道路也全部铺上了柏油路。
站在新修建的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可以看到大半个村庄的风貌,整洁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其次是小青瓦、马头墙等随处可见的徽派建筑。历史上,芳村镇有不少安徽商人来此经商、办学、行医,旧时大处村的古道便是他们出行的主要通道之一。受徽商影响,村庄里的民居曾是统一的徽派建筑。
为了让村庄风貌更加统一,郑尚红在距离党群服务中心不远处新开发了一片土地用作村庄内部安置区,其民房外观依旧统一设计为徽派建筑。“按照规划,这片空地可以建造12栋民房,让12户村民在这里安家落户。”郑尚红说,大处村下辖有大处、蕉坑塘、川坞、蕉田坞、花田6个自然村,眼下只有大处、花田两个自然村有村民居住,安置区项目启动后,自然村的村民和外地回村建房的村民都有机会搬到主村庄安家。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郑尚红考虑的还不止这些。走进党群服务中心,几名工人正在安装电子大屏,装修也进入了最后收尾阶段。
党群服务中心一楼设置了村民办事区、土特产展示区、乡贤风貌展示区等,其中一块区域还将展示“孝”字的100种写法,提醒村民们百善孝为先,尽孝有百种方式。
根据村庄现有的老年人居多问题,新建成的党群服务中心还将通过数字终端,与孤寡老人建立直接联系。“我们在老人家里安装一个按钮,按下按钮,这里就会显示哪家哪户,村委就能立刻赶过去。”郑尚红说,目前村庄各项发展规划都在一步步实现中,不久后将全部变为现实,他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