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2165835-037/2024-8627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4-07-29
发布单位: 县资规局 有效性:
  • 信息索引号:

    02165835-037/2024-86278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2024-07-29

  • 发布单位:

    县资规局

  • 有效性:

  • 统一编号:

《常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发布时间:2024-07-29 14:43

信息来源: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常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24年6月28日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函〔2024〕90号)批准,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规划》是对常山县国土空间做出的总体安排,是指导常山县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常山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县域规划范围为常山县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天马街道、紫港街道、金川街道、辉埠镇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及其相关控制区域,面积68.16平方千米。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包括天马街道、紫港街道、金川街道、辉埠镇行政辖区全部范围,面积301.10平方千米。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 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三、总体定位

贯彻落实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衢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统领,立足社会经济现状和生态农业优势,综合确定常山县的总体定位为:浙西第一门户、山水公园城市、农文旅融合的共富县域典范。

四、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到2035年,常山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62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9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96.8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000倍以内。

五、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主体功能定位传导要求,确定常山县为重点生态地区。其中,城市化优势地区为天马街道、紫港街道、金川街道;城市化潜力地区为辉埠镇、球川镇;农产品主产区为招贤镇、同弓乡;生态经济地区为芳村镇、青石镇、白石镇、大桥头乡、东案乡、何家乡;重点生态地区为新昌乡。

六、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构建“一核引领,轴带链接,四片联动,全域美丽”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其中,“一核引领”指常山县中心城区,打造“一江两岸”品质之城和生态宜居的山水公园城市;“轴带链接”包括常山港城镇发展带、东西向县域拓展轴和南北向融杭联动轴;“四片联动”指北部生态融杭片、中部农业发展片、东部融衢示范片、西部省际合作片四个城市发展片区;“全域美丽”指以绿道、水网串联,构建山水生态底、郊野公园群、城镇绿化网无缝衔接的全域公园体系。

七、城乡空间品质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县域中心—片区中心—乡镇中心—社区(乡村)中心”四级中心体系,打造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城乡生活圈层系统。

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按照集聚建设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5种类型对村庄进行分类指引。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未来乡村连片发展,持续提升乡村风貌,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有序推进偏远零散自然村整村搬迁,加快人口集聚共富。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深挖常山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构建覆盖全域、体系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保护全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历史性城市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与管控,彰显常山文化内涵和特色地域文化特征。

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水陆立体互联、通道资源统筹优化为导向,强化常山县与国家、长三角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一张网”的衔接。加快建设高速铁路网,全面构建“南融北联东西贯通”的高速铁路新格局;积极推动杭淳开至甬金衢上高速联络线、S316、S324、S221的建设,填补常山南北地区高等级公路的空缺;紧抓浙赣运河战略机遇,切实做好常山江航道的规划、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实现航道的合理有序开发,形成绿色港航新发展格局。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城乡一体化供水和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县域污水、环卫、燃气、信息基础设施等系统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能源设施网、水利设施网、市政设施网、新型基础设施网,优化设施网络协调布局。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安全保障。提升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完善综合防灾设施布局,加强重大危险品生产储运空间管控。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提升“平急转换”能力,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九、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规划构建“一廊六楔,两心五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其中“一廊”指常山江生态景观廊道,“六楔”指西峰山绿楔、金钉子山绿楔、大冈山绿楔、蜈蚣山绿楔、学堂山绿楔和常山江生态绿楔,“两心”指老城中心和新城综合服务中心,“五组团”指老城组团、新城组团、辉埠产业组团、金川产业组团、新都产业组团。

十、规划实施保障

加强权威性和执行刚性。坚决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坚持“多规合一”,强化规划权威性和执行刚性,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科学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地落实。下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当依据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修改,不得突破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约束性指标。

建立并完善规划实施监督系统和定期评估机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 的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