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 07- 10 11: 43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建议内容
一、常山县食用菌产业现状
我县是“中国食用菌之乡”,猴头菇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是 “浙江省食用菌行业优秀品牌”,常山知名的“三宝”之一,入选“衢六味”,多次被省农业农村厅评选为“浙江精品鲜菇”。截止2022年底,全县主要栽培猴头菇、羊肚菌、金针菇、秀珍菇、灵芝、黑木耳、香菇等7个品种,全县食用菌栽培量1763万袋,产量4736吨。全县建有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1个,规模主体20多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深加工企业2家。近年来,与周边江山、武义等重点食用菌生产县相比,常山食用菌产业呈现萎缩势态,发展后劲不足。
二、存在问题
尽管常山县从政策扶持、科研创新、产品开发、品牌营销等多方位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栽培总量偏小,园区示范性不广。随着全省食用菌总体规模的下降,我县栽培规模也明显下降。我县食用菌园区曾是全省食用菌产业化的亮点,但目前规模缩减为原来的1/2,经营食用菌的企业从原来的7家减少到3家,园区逐步失去示范引领功能与作用。主导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猴头菇栽培也只有2家企业,而且总量不超过100万袋。全县食用菌产业没有工业用地支撑,也是园区得不到示范性推广的主要因素。
(二)企业实力偏弱,龙头带动力不强。现有企业规模总体较小,实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不高,且没有抱团取暖,工业上高消耗食用菌原料型产品少、加工规模小,“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与农民利益衔接不紧密,带动面上食用菌发展不多。工厂化栽培企业少,缺乏设备、技术、管理先进的工厂化生产车间,与丽水、金华先进的生产工厂相比,差距明显。
(三)产业链条偏短,产品延伸度不长。一是,目前只局限在鲜品、干品市场销售,在食用菌市场份额占比低。二是,真正能带动猴头菇系列加工的拳头企业、拳头产品没有形成。加工薄弱,加工企业少,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份额占比少,加工产值不超过1000万元。由于本地猴头菇种植成本高于福建古田,本县药企基本到外地收购原料,加工带动力不足。三是,一二三产融合不够,常山食用菌文化底蕴丰厚,但文化挖掘、文化宣传、文化融合不够。
(四)品牌营销偏少,市场宣传力不足。我县食用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有机链尚未形成。一是品牌意识欠缺。猴头菇利于胃,由于口感、保鲜、烹饪、加工产品等原因,品牌叫好但不叫座,消费者认可度不高。二是缺乏鲜菇交易市场,影响了菇农产地直接销售;三是缺乏专业销售队伍,信息不畅,未形成竞争态势,往往优质不能优价。
(五)发展思路偏窄,政策支持力不够。食用菌生产是能够实现工业化、智能化的农业产业,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一旦技术突破,引导得力,就会带来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共同富裕的理想得以具体落实。但在具体制定政策、工作措施、激励机制等对症下药还不够精准、有力。特别是对区域布局、品种优选、园区定位、设施提升、农户带动等方面还缺乏通盘谋划与整体策划。
三、下步发展建议
常山食用菌产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稍显落寞,其症结就在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未能打造出高质高效的全产业链。要盘活振兴食用菌产业,使其成为撬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支点,必须跳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附加值偏低的传统发展模式,实施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1、明晰发展方向。实施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是通过二、三产的发展来反哺农业,二产是把需求量提升,三产是把价格作提升。近年来,经纬药业、浙江天泉等企业相继开发了复方猴头养胃胶囊、猴头菇益生菌、猴头菇饼干、猴头菇超细粉、猴头菇贡面、灵芝破壁孢子粉等系列加工产品,获得市场积极反响。食药用菌的本地需求量也有所增加,所以在一产重点发展稻菜轮作的羊肚菌;加快“农光未蓝”项目实施,配套完成菌光互补建设,年种植量达到1000-2000万袋;天泉推广的常山猴头共富菌园,促成常山猴头复兴。聚焦食用菌尤其是猴头菇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鼓励企业贴合时下健康化消费需求,由生产初级产品向药品、保健品、饮品、预制菜等多元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培育特色研学基地,建设食用菌文化博览馆、栽培观光采摘园和集生产、加工、物流、休闲观光为一体化的省级食用菌三产融合示范园,推进文化提炼、菌旅结合、健康体验等产业体系建设。
2、激活原有资源。我县种植食用菌历史悠久,产业基础深厚,要坚定振兴食用菌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发挥好三大优势。(1)种植模式优势。推广“公司+基地+大户”的模式,注重联农带动,通过统一制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销售,提升种植效益。(2)特色品种优势。农业农村局与天泉公司合作开展的“猴头菇液体菌种周年化栽培”等实验研究,使鲜菇周年化问题得到改善。农户有种植基础,开展共富菌园有基础。进一步促成“常山猴头菇”差异化,引导常山猴头区别于东北和古田猴头(3)产品研发优势。要把握龙头企业产品线齐全,研发实力突出的特点,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设立专家工作站和实验基地。
3、强化政策支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持食用菌园区建设、配套工业用地支持,设施改造、保鲜加工、品牌培育等关键环节。积极发挥政策性信贷担保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对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贷款支持,营造食用菌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结合电商中心、农贸市场规划促进食用菌销售,加大冷链保鲜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互联网+”及“物联网”等加快推进食用菌电商购销,实现线上线下同向发力。加强县乡食用菌技术队伍建设,食用菌重点乡镇要推广普及食用菌技术,定期开展培训。
答复意见
韩鸿翼委员:
您在常山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实施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开启常山食用菌产业新阶段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我县是“中国食用菌之乡”,食用菌产业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是传统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近几年我县食用菌栽培主要品种有猴头菇、羊肚菌、秀珍菇、黑木耳、金针菇、灵芝、香菇,短期少量栽培品种有平菇、蘑菇、大球盖菇、黄金菇等。2022年栽培1090万棒(瓶),其中羊肚菌919亩(30多个主体),栽培规模居全省之首。
一、重要举措
(一)培大育强,为产业发展锻造中坚力量。引进培育天泉、农光未蓝、桥盛农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共富菌园”,构建“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共富果园”经营模式,逐渐推进“产、供、销”链条式发展,推动食用菌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
(二)科技支撑,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是开展品种审定。我县天乐食用菌研究所参加选育的“浙金102”金针菇、“浙林猴2号”猴头菇2个品种通过省新品种认定。二是推进项目实施。完成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猴头菇优良品种设施栽培与功能成分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验收。三是争取项目落地。实施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团队项目、参与省“三农九方”科技协作项目等科研项目,助推我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三)示范推广,为产业发展巩固拓展空间。我县积极示范推广食用菌生态循环利用等绿色化生产模式,实行“菇稻轮作”、“菇菜轮作”、“林下套种”等高效生态模式,为巩固食用菌生产空间、“非粮化”整治后的助农增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稳步推广轮作、套种模式,引导有意向、有条件、有能力的种粮大户以及果农、菜农等农业生产者利用土地闲置期发展食用菌,探索一条适合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引进新品种,扩大栽培规模。进一步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引进黄金菇、灰树花、黑皮鸡枞等口感好、较畅销的珍稀品种,推动食用菌产业多元发展。同步加快菌光未蓝共富项目招贤鲁士80亩示范基地先行先试,助推新昌、芳村等菌光互补项目落地实施,巩固大桥村一期20亩猴头菇共富示范园,示范带动村级集体食用菌基地发展。实现全县年栽培羊肚菌约1000亩,香菇、猴头菇、黄金菇等500万袋以上。
(二)应用新技术,推广高效栽培模式。应用食用菌周年化栽培新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业效益,逐步将猴头菇周年化栽培推广应用;提升羊肚菌菌种繁育、营养包生产质量,降本增效,力争培育相关服务主体3家以上;大力推广羊肚菌“稻—菌”轮作模式,创新栽培技术,力争实现亩效益2万元以上;开展赤松茸设施化反季栽培,错季上市,提高售价与效益。
(三)借力深加工,实现产品多样化。加快猴头菇固体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市场开拓,培育或引进有实力的食用菌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开发猴头菇等食用菌饮料、调味品、即食食品等加工产品,以加工带动猴头菇等食用菌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关心与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与县农业农村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