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 07- 10 11: 21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建议内容
茶叶是21世纪最佳健康的饮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茶产业不仅仅是农业产业,也是文化产业,更是展现特色文化自信的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交流,从还提出了“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经典论述,到“万里茶道”“茶之友谊”等“茶之外交”,总书记为“中国茶产业”的共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劲。
一、常山县茶产业的特点
常山是浙江省传统茶叶产区,空气质量优异,茶叶产品集中于何家乡、芳村镇等。
常山茶的主要特点:
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加工工艺精湛,品质优异。
3.管理技术先进,生态效应明显。
二、常山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常山县茶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茶园面积发展停滞和萎缩,近年来茶叶面积基本处于萎缩状态,与外省茶园面积的迅速增加相比,茶叶的规模与所占份额进一步的降低。加上其它产茶区域加工技术的不断提升,使得品质优势也进一步的削弱,区域品牌产品影响力与竞争力趋于下降明显。二是科技投入不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以茶为主研究对象的各类科技项目远不能与其它园艺作物相比,每年科技投入远低于周边产茶地区。三是茶业企业规模偏小,尽管茶企数量不少,但大型龙头企业不多,使得科技成果推广难度增大,增加了品牌与市场拓展困难。四是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常山是茶叶小产区,在区域产品品牌宣传、市场推广方面安于现状,地产茶叶销售不到全国各地,茶叶产品竞争力不高,市场占有率不足。
三、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增强茶叶产业后劲。主要分以下几点:1.领导重视;2.政策激励;3.加大扶持;4.信贷支持。
(二)发展龙头企业,推动茶叶产业化经营。
(三)持续不断的加强对茶文化的宣传,建立立体宣传攻势,在县内县外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四)组建茶文化研究会、茶艺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带动茶文化深度开发。
答复意见
邹华委员:
您在常山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县茶产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现将该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产业基本概况与做法
茶叶是我县的传统经济特产,近五年,全县茶叶面积维持在7000亩左右,产量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所上升,2022年我县茶叶总产量240吨。近些年,我县围绕茶产业发展也积极采取了一些做法:
(一)强化政策扶持。制定《关于加快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实施细则》(常农〔2020〕152号),明确对新发展茶叶200亩以上的农户(企业、农场),给予600元/亩补助。衢州市也将茶叶产业纳入三个“百亿发展产业”,2023年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对低效茶园开展良种化改造、连片规模30亩以上的,村集体经营的给予2000元/亩的补助,农户经营的给予1000元/亩的补助;对村集体、规模经营大户新流转土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相对集中连片面积规模较大,在良种补助基础上再予以奖励,规模200亩以上的,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规模400亩以上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二)推进品牌建设。目前全县规模经营的茶园占比50%以上,有大小茶叶初加工主体20余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在品种上,近些年引进了福鼎、翠峰、浙农117、安吉白茶等无性系良种。在商标上,注册常山银毫地理标志集体证明商标。在宣传上,每年组织相关企业参加中国茶叶博览会,其中在2023年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常山胡柚青果茶作为近几年兴起的小众特色茶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三)深化交流学习。积极发挥产业协会作用,召开新一届的常山县常山银毫名茶协会的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常山银毫名茶协会理事会。持续组织茶产业种植和产销发展的讲座培训,并带领相关主体到湖州市安吉县、绍兴市新昌县进行考察学习,交流学习茶叶先进的种植、管理、品牌打造等经验,了解茶叶市场的相关行情,促进茶农之间的互相交流。积极推荐相关种植主体作为常山茶叶行业代表加入第二届衢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更好的促进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学习。
二、下一步发展重点举措
虽然通过一定政策扶持、调整茶类品种结构、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名优茶,近年来我县茶产业发展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我县的茶叶生产现状与现代茶叶市场的要求,在资源利用、生产规模、标准化建设、品牌打造、市场竞争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茶产业发展将着重聚焦以下几方面:
一是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2023年新一轮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扶持政策,拟在茶叶种植、标准化茶厂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无性系良种发展、标准化名茶加工生产线、新型茶工艺技术研究、茶品牌与文化宣传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挖掘产业发展潜力。
二是加快龙头培育,巩固产业经营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开拓新资源、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品牌的优化升级,做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拓宽产业营销渠道。充分发挥常山银毫名茶协会作用,全力打造“常山银毫”名茶品牌,鼓励全县企业使用;不断研制新型茶叶产品,挖掘特色品种、特色工艺、特色文化的茶叶潜在价值;强化品牌宣传,利用各类媒体、网络、茶博览会、展示展销会、茶文化研究会、新闻发布会、拍卖会等平台,扩大常山茶叶的品牌影响力;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和方法,健全市场体系和销售网络,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常山银毫》市级地方标准,以良好的品牌形象争取稳固的消费群体,不断拓宽市场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与县农业农村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