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 07- 10 16: 32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建议内容
一、案由
纱帽山村有一座形似乌纱帽的,故因此而得名。她是省级卫生村,生态环境优美;是市级文明村,自主编制了村规民约,邻里关系和睦,无重点信访人员和信访积案;是县级健康村,村内运动健身设施齐全,建有“夕阳红”老年食堂;是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新一届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干事劲头较足。
二、案据
一是区位优势显著。纱帽山村位于衢州城区和常山县城之间,相距高铁新城20公里,常山县城14公里,承接市县两级旅游资源;东接柯城余东“画里乡村”、西邻青石“赏石小镇”,北靠东案梅树底4A景区,实现乡村旅游资源互联互通、游客互送互享;临近常山江、320国道、95联盟大道(美丽诗画风光带)、衢常快速通道,交通便利、吸引八方来客。
二是产业基础扎实。一是把名果做成名片。纱帽山兴于枇杷、盛于枇杷,在村两委的带领下,2017年村集体流转百余亩土地建立枇杷采摘基地,围绕枇杷园修建观光游步道600余米,先后组织开展两届纱帽山枇杷文化节。如今,“纱帽山枇杷节”已成为村庄发展的一张金名片。二是把产品做成精品。枇杷鲜果产品单一、果肉保存不易、市场销路不畅一直是纱帽山枇杷走远做大的瓶颈。2020年以来,纱帽山围绕枇杷延链补链,积极对接省农科院引进新技术,探索村企合作开发模式,一颗枇杷树从叶到果、从肉到核被发挥到极致,枇杷膏、枇杷汁、枇杷酒、枇杷花茶、枇杷果脯等一批特色产品相继推向市场。三是把资源换成资金。纱帽山枇杷产业迭代升级后,同样是小小的枇杷,价值相比过去翻了一倍,销售周期延长至一年。2021年,枇杷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
三是生态环境优美。纱帽山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受保护的百年古树达22棵。历史悠久的十八弯古道、景色宜人的大坑口水库、清澈见底的大坑溪、郁郁葱葱的枇杷园无不景色宜人、醉人心脾。吴山寺瀑布更是在丰水期形成“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奇景。
四是文化底蕴深厚。招贤镇作为古县址所在地,是全县唯一国家级非遗——喝彩歌谣的传承发源地,还拥有全县最多、特色最鲜明的畲族少数民族村,更是常山“宋诗之河”关键节点,宋诗、古渡、招贤酒、招贤镇柱等文物古迹源远流长,历史人文底蕴深厚。
三、建议
在“十四五”期间,纱帽山村以融衢接常为发展战略定位,全力打造“生态纱帽山、休闲枇杷村”文农旅融合未来乡村。为实现该发展目标,全面构建“一核一园一带一古道一中心”的发展新格局,并打造“T”型交通路网。
1.多元融合发展,提升经济效能。依托生态、农业资源,推进规划、设计、风貌一体化设计,构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和购物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一核”即将文化礼堂改造提升为集游客咨询、农家书屋、成人课堂、数字化远程教育、招贤历史文化展览、特色农产品及其衍生品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升级为喝彩歌谣、畲族舞蹈、乡村戏剧、村歌、村舞、乡村故事、传统技艺演出舞台;周边公共厕所、停车场配套设施建设齐全。“一园”即以枇杷采摘园为基础,发展枇杷种植现代农业景观,加大农田开发力度,鼓励村民按旅游规划要求种植枇杷、油菜等农作物,加强作物布局和合理轮作。同时,围绕枇杷园进一步改善游行步道路面条件,增加体验性、交互式、沉浸式的农旅体验区。“一带”即以大坑溪为轴线,美化溪边两侧风景带,加强河道整治,开发水上游乐项目。“一古道”即围绕十八弯打造风景文化古道,追溯古人生活足迹,深入挖掘村庄文化,展现山中美景。“一中心”即依托大坑口水库自然美景,将水库东侧改造提升成一处小型生态公园;村内培育多家精品民宿,提供垂钓、泛舟、吃鱼、品茶、赏景、住宿一站式服务,着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2.构建交通路网,疏通经济命脉。以交通为先导,构建T型交通路网,改造提升村内“一纵一横”两条重要干道。“一纵”即以通村公路为依托,串联大坑溪、十八弯古道、大坑口水库等景观,着力打造休闲度假精品线。“一横”即以枇杷园区道路为依托,串联文化礼堂及广场、枇杷园、健康步道、大坑溪水坝等景观,着力打造运动娱乐精品线;未来计划将该道路西端延伸至320国道,促进纱帽山、渔溪口、溪上三个行政村村民出行,便于游客“走进来”,农产品“走出去”。
3.拓宽产业空间,壮大经济体量。一是继续扩大枇杷种植规模。引进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多形式规模经营,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培育优良枇杷品种,扎实推进枇杷连片大棚化标准化种植,发展现代农业。二是搭建枇杷生产加工全产业链。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食品加工企业合作,研制枇杷衍生产品种类;投资、引资成立强村公司,建立枇杷衍生品深加工厂房,引进枇杷深加工生产线,生产枇杷衍生产品,构建起种植、培育、加工、销售一体化枇杷产业,提高农产品增值收益。三是开辟销售渠道。积极与县农投、华数合作,借助互联网销售平台,多形式多渠道销售推广纱帽山枇杷及其衍生产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份“纱帽山常礼”,推动两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在市域餐饮、公共食堂、酒店宾馆等场所推广枇杷饮品。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纱帽山枇杷产品包装LOGO设计征集活动,利用县镇宣传平台,打响纱帽山枇杷品牌。
答复意见
徐朝斌代表:
您在县第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中提出的《关于以产业兴旺打造“生态纱帽山,休闲枇杷村”的议题》收悉。经承办人员与您充分沟通,现将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纱帽山生态环境优美、邻里关系和睦,是常山远近闻名的枇杷特色村,已有300多年枇杷种植历史。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纱帽山村围绕“生态纱帽山.休闲枇杷村”的兴村目标,实施“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以资金和技术入股收益、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共同打造精品枇杷园,共同分享“纱帽山枇杷”特色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已逐渐发展为集种植、销售、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共富产业,带领村集体增收、带动村民共富。但在我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典范新形势下,如何更大程度打响“生态纱帽山,休闲枇杷村”的名气,如何挖掘纱帽山枇杷产业更大的发展动能,值得我们探讨。
一、您所提的第一点建议是:多元融合发展,提升经济效能。
我单位的建议措施是按照纱帽山村“十四五”期间融衢接常发展战略定位,依托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区位优势等,构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与购物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构建“一核一园一带一古道一中心”的发展格局,带动纱帽山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您所提的第二点建议是:构建交通路网,疏通经济命脉。
我单位的建议措施是按照纱帽山村“十四五”期间融衢接常发展战略定位,以交通为先导,构建T型交通路网,改造提升村内“一纵一横”两条重要干道。“一纵”即以通村公路为依托,串联大溪坑、十八弯古道、大坑口水库等景观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精品线路。“一横”即以枇杷园区道路为依托,串联文化礼堂及广场、枇杷园、健康步道、大坑溪水坝等景观,打造健康娱乐精品线路。
三、您所提的第三点建议是:拓宽产业空间,壮大经济体量。
我单位的建议措施是:
1.聚焦种植端,做大种植规模。纱帽山现有枇杷基地500余亩,虽然有一定的种植规模,但体量还太小,较难形成集种植、研发、加工、营销、农旅融合等一体的全产链发展模式,首要任务是要扩大枇杷种植规模。一是要借力“三块地”改革,加快流转本村、周边村低效闲置园地、林地,新建成规模连片枇杷种植基地,提高枇杷规模化种植水平,同时提高防灾减灾隐患意识,积极参加我县扩面升级的“强村共富保”政策性保险,降低因灾损失。二是要推广枇杷标准化种植技术,开展枇杷园节水改造,探索大棚化种植模式,加强与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交流,加快枇杷优良品种选育、推广绿色防控、施用有机肥等技术研究,从源头提高枇杷品质,提高种植效益,激发村民种植枇杷积极性。三是要紧密结合我县打造“共富果园”新模式,精准聚焦目标导向,打造“六化”模式的纱帽山枇杷共富果园,用好共富果园“1+N”政策包,用好共富果园“一对一”专家服务机制,力争创建“共富金果园”“共富银果园”,来获得更大力度的资金支持。
2.聚焦加工端,做优加工产业链。纱帽山枇杷已开发出了枇杷汁、枇杷花茶等产品,但产品种类单一、销路不畅问题制约着纱帽山枇杷产业化发展,产品知名度、市场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一是要结合枇杷鲜果仓储加工需求,建设仓储加工配套设施。利用村内闲置厂房等资源,加快建设枇杷深加工厂房,引进枇杷深加工生产线,研制枇杷衍生产品,并统一产品品质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产品品牌等进行推广销售。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开展枇杷全果化利用,特别是药用价值研究。积极对接省农科院,引进枇杷加工新技术、新成果;加强与自然食品等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把枇杷从叶到果、从肉到核全果化利用。三是多渠道营销,打响纱帽山枇杷知名度。借势借力,争取把纱帽山枇杷加工产品纳入“一份常礼”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名录中,打入长三角等中高端消费市场;积极与农投、华数合作,借助抖音、淘宝等互联网销售平台,开展进超入市、直播带货等多渠道销售模式,打响纱帽山枇杷品牌。
3.聚焦融合端,做好多元融合文章。一是依托纱帽山村自然资源优势,结合我县开展的未来乡村建设工作,将纱帽山村列入2024-2025年未来乡村创建名单,从而提升纱帽山村整村风貌。二是整合资源,依托十八弯古道、大坑溪两岸风景线、大坑口水库等自然景观,做好“串点成线”文章,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打造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风景线。三是创新纱帽山枇杷采摘节举办模式,打造网红版农事节庆活动,吸引游客体验采摘乐趣;统一纱帽山枇杷品牌logo,利用县、镇、村三级宣传平台,打响纱帽山枇杷品牌。
以上是我单位对您所提建议的答复,如您还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可与本建议具体承办人县农业农村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