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2165835-002/2023-7881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3-04-03
发布单位: 县政府办 有效性:
  • 信息索引号:

    02165835-002/2023-78810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2023-04-03

  • 发布单位:

    县政府办

  • 有效性:

  • 统一编号:

关于常山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3-04-03 10:26

信息来源: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书面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国际国内系列不稳定因素的挑战疫情新形势下区域竞争的挑战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抗击疫情,聚力改革创新,疫情防控平稳有序,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企稳回升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

(一)持之以恒扩大有效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破百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首破百亿,同比增长11.2%占全市总量突破10%高新技术制造业、民间投资、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投资结构均实现增长其中制造业、高新技术投资分别增长74.4%29.2%全社会投资比重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4.56.4个百分点显示我县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成功举办全县一把手项目谋划擂台赛,储备优质项目300个。184年度重点项目已开工177个,174个项目已入库,全县重点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以上,有力支撑了全县投资增长。龙潭水库7个项目成功抓住三区三线调整机遇,入选近期拟实施省重点项目总投资90亿元的华创铜箔项目顺利落地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2个,实际到位资金42亿元,亿元以上项目签约率、落地率均排名全市第一。

要素支撑不断夯实累计争取专项债28.8亿元资金,排名全市第一、山区26县第二争取开放性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6.96亿元国企成功发行债券19亿元,新增融资授信46.5亿元。富乐德氧化铝2个项目成功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先导三期3个项目成功列入省重点增补计划,其中南方铁路专线项目获得建设用地指标135亩。批而未供土地消化任务完成率216%,成功争取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40亩,获省级下达盘活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785亩。

(二)全力以赴加快产业提升

做强工业“主力军”。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高端装备零部件、“两柚一茶”总产值分别达65亿、40亿,全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48家。紧盯投资“链主”企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促成大和热磁先导三期项目、斯凯孚二期项目以及“小乔系”二期项目接二连三落地。联合省轴协研究轴承企业扩大新能源汽车轴承产业布局,研究出台工业新政20条,推进轴承产业“二次崛起”。成功获批区域性股权市场浙江创新试点首批试点县,引进天马股份,实现常山上市公司零突破。强化科技赋能,累计培育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企业入围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小巨人”企业成功破零。灿宇纺织3家企业获省“尖兵”“领雁”立项,创近年最好成绩。成功入选26县科技成果转移支付试点县,6家企业浙江理工大学专利2年期免费许可。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获省级补助3030万元,项目数量及补助总额均居山区26县第一。生态园区综合整治以全市最高分通过安全等级评定,安全风险由B级降到C级。

打造农业“生力军”。坚持强质增效,新增双柚种植面积3500,完成香柚营养钵育苗30万株改造更新油茶林面积1500启动胡柚新品种选育等4个技术攻关课题立项实施胡柚全果高值化利用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等项目常山柚橙收申报载入《中国药典》专家评审会初步通过。开发两柚一茶地理标志保险,衢州市首单地理标志保险落地常山。常山油茶产业示范园区入选第二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常山油茶入选全省林业推进共同富裕十大典型案例,推进与央企组建中林油茶(常山)集团有限公司两柚一茶电商中心入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三衢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名单农光未蓝产业园列入第四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成功入选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GM2D)示范区县域先行试点县。柚香谷双柚汁入围浙江省第一批“263共富农产品名册。气象指数保险智能速办应用入围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S0清单,获省委主要领导点赞。

壮大服务业“新力军”。高规格举办服务业发展大会,对构建“创新开放、融合共享、供需协调、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格局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依托众卡产业园,围绕现代物流行业头部企业的招商,聚集服务业,提升园区产值。加快杉杉综合体、东日集团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共富大棚车覆盖6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获得省冷链骨干基地、物流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奖励440万元,麦迪森车联网数字经济产业园等4个项目列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常山县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区成功列入第二批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打造家政领跑城市 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常山县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实践》列入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典型案例之一。

多措并举推动城乡赋能

品质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以打造提升“十个一”为重点精心雕琢品质城市,临港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柚苑小区改造、城市生活小区零直排等3个项目已完工;文峰西路西延、市民中心工程、东明片区老旧小区改造等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北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一期顺利开工,常山县文化博览中心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第一批2个风貌样板区获省级命名,文昌未来社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命名江滨、西门片区旧房拆除工作圆满完成。积极推动“一把剪刀”“一把扫帚”两大改革,有效解决市政管护报修难、管理难等问题。成功列入省生活垃圾监管平台应用试点城市、农房“浙建事”省级试点、首批城市体检试点城市和第三批海绵城市重点县。

美丽乡村建设量质并举。新增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特色精品村4个、星级农村公厕20座。第八批历史文化村落泰安村完成竣工验收。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同心、渣濑湾、后弄、徐村入选省级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芳村未来乡村已准备省级验收,樊家等未来乡村建设进度超95%芳村农民集聚工程投入使用,大桥坡地村镇项目通过综合验收,招贤农民集聚工程基本完工。诗画风光带特色凸显,十里柚香街改造提升项目已完工,成功举办与夜相拥 U玩一夏常山徐村嘉年华、何家农民丰收节2项活动

交通项目稳步推进。351国道、杭金衢高速拓宽项目交工验收,辉何公路、综合客运枢纽、美丽通道等项目快速推进,常山江航电枢纽开工建设,完成G205国道、S324省道四好农村路联通联建工程(招贤-新昌)等项目储备。常山开放式服务区项目于今年九月被列入省交通强国新增试点项目(全省6个,全市唯一)。常山江航电枢纽项目列入国家级规划,建设用地1298.6亩永久农田规划调整问题得到解决。完成省级公交客运老年人、学生防疫数字化改革(特殊群体出行无忧)试点建设,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体验。顺利通过省级农村公路结合林业防火道建设试点有效破解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林地要素制约

生态本底继续夯实。加快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2.45公里、雨污管网6公里,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改造终端105个。全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有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乡镇交接断面水质监管力度,推动龙绕溪断面“一点一策”治理,全面启动“污水零直排区”省级标杆园区创建。废气设施提升改造完成48家,3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已达到超低排放第一阶段要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18个“无废细胞”通过“浙里无废”系统审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绩效考核连续两年绩效考核排名全省第三。生态园区地下水污染管控通过省级销号验收,做法获卢山副省长批示肯定

坚持不懈加强改革创新

积极推进低碳发展改革统筹推进6+1”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388家工业企业已建立碳账户,14家银行推出16个碳金融产品碳账户贷款余额突破30亿元。创新《常山县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管理办法》,2家两家企业启动先行先试。新昌乡和8个行政村成功纳入省低碳乡镇(村)试点。新增10辆新能源公交车,城区公交车辆新能源比例达100%。森然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入围省第一批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创建单位。常山县“低碳果园”数字系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入选省级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2021年度低碳试点县考核排名全省前列。

迭代完善“两山”转化机制。深化两山合作社改革,迭代更新“生态云脑”,目前已助推178个村集体增收5844万元,为全县1038户主体发放生态贷款4.79亿元。改革实践获省改革突破奖铜奖,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十佳创新实践案例入选国家绿色发展典型,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上作典型发言被省委主要领导高度肯定强村富民改革成为全省试点,新昌乡实现10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全覆盖。常山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共同富裕入选第二批省共富示范区机制创新类试点。创新打造共富果园,完成30共富果园创建,累计带动农户增收1490.6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增收54.6万元。大花园示范县创建工作获2021年度评估优秀等次,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擦亮“早上好”兴村品牌打造山区共富样板》入围全省第二批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2个案例入选《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汇编》。常山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列入共同富裕示范区观察点。

持续推进国资改革。牵手财通资本,成立常山财通共同富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10亿元,通过市场化股权投资方式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非公开发行公司债11亿元,确保资金的流动性,为股权投资,项目建设等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聚焦中小企业到期银行贷款转贷难题,出台《常山县企业应急专项资金业务实施资金助企纾困措施的通知》,目前为全县108家企业节约财务融资成本320.29万元。

深化行政环境改革。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县域联合检查筹备时长从3天压缩到1小时,企业迎检次数从每月平均7次降至1次,今年以来执法办案平均时长降低了17.4%,作为唯一县级代表在全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理论研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强化政务服务2.0系统县乡村三级应用,总一网通办率98.48%。推进政银合作“四个办”,实现58个服务事项乡镇(街道)银行网点全覆盖,累计办件1.2万件。增强跨区域联动,稳步推进政务服务“常玉通办”,与玉山县政务服务中心实现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机互驻,170余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全县普通类第一段上线912人,上线率达71.1%成功实现清北梦;中考优秀率达46.6 %,首次进入全市前三小学段四门学科在市毕业班抽测中名列前茅。开展与学军中学战略合作,引进海亮教育集团组建管理团队托管城东中学,深化常山上城区18所学校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全面启动初中段集团化办学,组建4个初中教育集团,实施七同管理模式,工作经验获副省长成岳冲高度肯定

“健康常山”持续推进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科学处置“4·13”高速服务区疫情,推进方舱医院建设,1000张床位已投入使用。省级中医药综合统计监测联系点落户常山,人民医院成功入选国家卫健委首批“千县工程”项目单位,中医医院与省新华医院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人民医院感染病区扩建工程完成主体结构,人民医院二期投入试运行。数字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实现全县公立医院医学检查检验互认共享及医疗电子横版票据全覆盖。落实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免费服药等国家基卫服务项目,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免费用药1.46万人、3500人。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围绕“老乡留常山、岗位送给U”等系列主题举办招聘会63场,推送岗位5200个,城镇新增就业5308人。通过免申即享方式发放稳岗返还补贴955万元,惠及企业1495家,2.34万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2006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1470人,全市率先完成省政府民生实事“浙派工匠”项目。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14个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无感服务智能终端配备全覆盖。孝老之城建设入选全省浙里康养首批一地创新、全省推广优秀案例(全省6个,全市唯一),并在全省老龄工作暨浙里康养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新增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托位205个,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婴幼儿营养喂养咨询指导能力培训提升项目试点县(全市仅2个)。

精神文明不断增进“早上好”奋斗精神得到原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在全省推介。实施8090“常山U打造计划,开展线上线下宣讲4100多场,受众8.9万余人。在全市率先完成“浙文惠享”民生实事项目,建成94个“15分钟品质生活圈”、3家南孔书屋、2家文化驿站、15个乡村博物馆。成功举办UU音乐节、“长三角一体化”旅游推广系列活动、浙江省第八届木球锦标赛、市六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等赛事活动;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完成送戏下乡300多场、电影下乡3500多场、送书2.3万余册、送展览讲座300余场;常山县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宋诗之河”项目列入省级首批文化标识建设创新培育项目名单(全省10个),洪氏斋公拳、贡面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单,歌曲All for U》荣获诗画浙江旅游歌曲大赛金奖。加速产业融合,“常山漫居”民宿品牌不断打响,“中国好味·鲜辣常山”文化金名片持续擦亮,获评“中国民宿研学基地”,上榜2021浙江文旅助力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十佳县(全市唯一),创成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列入浙江省新时代农文旅促进共同富裕试验区(全省2个)。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我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县域经济总量偏小,GDP和人均GDP都低于省市平均水平;发展后劲不足,科创、人才供给存在短板,连片规模工业用地匮乏;能耗、排放压力较大,产业结构依然偏重;新动能培育不快数字经济、美丽经济等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有待加快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群众期望还有不小差距。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3年,我们要聚力抓落实、谋创新、求突破,找准常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的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全力推进“浙西第一门户”建设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

——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能源和环境指标计划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聚焦工业强县,打好工业振兴攻坚战

深入推进培大育强专项行动。紧盯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集中优势资源要素重点培育,到2023年底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48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5家,20亿元以上企业1家。动态更新“新上规”“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全年争取新增规上企业(含小升规)15家以上,力争年底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超160家。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2023年度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以上。推动企业股改上市,力争实现上市企业1家。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力争完成股改企业2家。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聚焦高端轴承、智能物流装备、智能健康器材、半导体装备核心部件及电子元器件等重点领域,2023年底高端装备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75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加快两柚一茶产业培育,建设建设UU工厂”30家,打造百亿特色产业集群。

积极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开展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力争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创新站等重点人才平台12家,培育孵化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力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以上,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8家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争技改投资达1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以上

加快工业平台更新。坚定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完成新都片区推进片区全域工业治理,加加速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建设,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实现规上工业亩均税收18.5万元/亩。引进餐饮、金融、零售等便民服务企业入住,打造以科创中心、云创蔚来为核心的“金川U创谷”提升园区配套服务水平。优化提升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配置,合理规划一批职工公寓、酒店、体育场地等生活配套设施,满足园区职工需求,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发展环境。

(二)聚焦闭环管理,打造投资推进新局面

完善项目推进督查机制。实施招引落地、谋划转化、双牛比拼、四级会诊、拔钉除障等五大专项行动,建立由项目五大办、大督考推进专班及县纪委监委共同参与的三个层级的督查体系支撑项目全流程高效运转。落实投资项目代办制,完善项目决策推进办法,确保重大项目30天内决策,

紧盯战略谋划招引项目。打造项目谋划“开放平台”,围绕上级政策、规划导向、发展需求精准谋划,力争全年储备高质量谋划项目200个以上。同时做好“延链、强链、补链、配链”文章,深化“二期招商”、以招商招等机制,强化洽谈项目转签约,签约项目转落地,为后续投资打好基础。力争全年招引各类产业项目1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5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超45亿元。

紧盯关键节点推进项目。节点严格把控重大前期项目各推进节点,力争前期项目转实施率超过30%,持续做好衢黄铁路、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研究推进。抓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申报,力争项目落地率达到100%,投资完成率超10%,达产率达到当年全省均值。争取南方水泥铁路专用线、龙潭水库等项目纳入省重点计划,推动铜箔一期项目纳入省市县长工程。全面推进项目建设,靠前抓好开工端和实施端。深化重点项目比拼、交流、评比等活动和机制,力争重点建设项目6月份之前开工率达90%,重点建设项目力争完成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紧盯有效投资压实入库。强化“一项一档”,逐步完善项目申报档案资料。及时更新项目工作队伍,确保项目队伍不空缺、工作不断档。加强在数据报送、项目入库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项目队伍业务素质。紧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总目标,力争投资总量突破110亿元

(三)聚焦城市赋能,提升新型城镇化新能级

打开城镇发展格局。实施“东拓西整、拥江发展”战略,全力攻坚县级国土空间规划,高标准开展山水公园城市设计。扎实推进实施旧城改造,加快文化旅游博览中心、北门历史文化街区、五星级酒店、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断头路等工程建设,启动江滨片区、农贸市场整体开发,谋划实施竹园、桃园两大片区有机更新。持续推进风貌整治提升,完成东明未来社区建设。深化市容环境整治、市政设施修复、交通秩序整治等“八大提升行动”,确保高水平创成省示范文明县城,争取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县城资格。

加快完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常山江航电枢纽主体工程,汛期后全面开工建设,铁路桥改建同步推进,片区开发上半年全面启动,同步谋划浙赣运河项目。全力推进衢常快速路、文峰东路延伸工程完工,加快天马路延伸工程建设,启动浙西窗口服务区主体工程建设,配合市级实施高速免费通行、城际公交一体化,谋划205国道改建工程。推进公铁衔接型综合客运枢纽主体全面完工,实现县内公路铁路交通零换乘,启动常山南方水泥铁路专用线项目,推进辉埠公铁水多式联运中心铁路运输专线;谋划衢黄铁路项目,启动项目前期研究。全面推广快递下村U驿站,鼓励快递公司打通壁垒形成集聚效应,建设多式联运物流园区。新改建农村公路120公里,确保通过“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现场检验。

扎实推进农民集聚工程。优化完善搬迁政策,统筹把握城市有机更新、易地搬迁、水库移民、农房解危等各种情形,精细划分集聚建设、整治提升等5类村庄分类类别,完善推广农民“集聚券”。根据市级层面出台的农民集聚共富指导意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搬迁、分步实施”的要求,制定年度计划、加快推进实施。加快高山底区块安置区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全年力争推动农民集聚1500户、集镇新增吸附人口1.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54.5%以上。

(四)聚焦乡村振兴,全力打造美丽大花园

推动“两柚一茶”产业升级。推动胡柚扩面提质,精心打造胡柚城市封面,推动胡柚小青果列入《中国药典》。科学布局“两柚一茶”产业发展集群带,打造5个千亩级“双柚”科技示范基地和油茶种植示范基地,新增香柚育苗150万株,双柚种植面积1万亩,新改造油茶0.78万亩。用好产业合作平台,推动完成“两柚一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15个以上。加快中国油茶产业大脑建设,积极筹建油茶全产业链研究院,做强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全国油茶产业高地。力争“两柚一茶”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

加快美丽乡村塑形铸魂。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动乡村全域扮靓扮美,争创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省级美丽城镇2个、达标村20个,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倾力打造“未来乡村”新样板,围绕主导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目标,力争新增省级未来乡村4个,全力争取入列第二轮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培育名单。

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治水攻坚,细化生态园区创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标杆园区计划,对生态园区地下水探索自动监测,全力保障常山港水质稳定达标。深化治气攻坚。开展工业园区创建省级减污降碳试点申报,大力推动水泥行业第二阶段超低排放改造,探索燃料替代。细化治土攻坚。深入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完成十四五期间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环境基础设施周边土壤、地下水监测项目;开展13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地块的调查;推动全县电镀企业(含电镀工序)专项整治。确保常山港地表水、出境水水质稳定保持II类以上,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100%。

(五)聚焦改革创新,推进全方位系统变革

迭代“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加大省“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的推广力度,实现县域执法人员、执法事项、执法活动100%上平台。全面迭代升级执法U指数、综管服平台、基层治理四平台等数字应用,持续深化“非现场”执法、PDA掌上执法、综合飞一次、柔性执法、执法+信用监管等执法方式,实现监管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深化“两山”转化系列改革。迭代升级“两山合作社”,完善生态云脑功能,推进生态资源资产交易中心建设,结合城镇化加快闲置资源盘活,强化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持续创新生态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全力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国标杆,实现收储资产资源突破20亿元、生态资源资产交易突破6000万元。推动强村富民改革,谋划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项目,围绕“两柚一茶”、常山阿姨、常山工匠等特色产业、工种,全年开展各类培训2000余人次。健全村集体增富、农民增收、企业得益的“共富果园”工作机制,一二三次分配突破5000万元。加快“三块地”改革,全国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延包30年试点改革在全县域推行,助推全县土地规模流转率达到70%以上。有序推进宅基地资格权该给,盘活农房600宗。完成4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块的土地出让工作,适时扩大试点范围。

推进低碳试点县改革。深化碳账户建设,进一步推进低碳U码应用、油茶碳汇数字化可视平台建设等工作,打造具有常山特色的碳账户应用场景,开发林业碳汇1万亩。严格实施能耗“双控”,深化用能预算化管理,加快推进光伏整县工作。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推进开发区提质转型,做好低碳高效企业培育、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数字化产业发展等工作。继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碳汇先行基地、绿色低碳工厂、低碳试点乡镇(村)等创建,打造低碳典型。

加大国资国企改革积极对接融资租赁等非标准化融资渠道推进主体信用AA评级的续评工作,继续加强国投公司债券发行力度,力争年内再次取得上交所发行公司债券批文,对接省股交中心可转债产品资金入常。引导国企做大规模,力争资产总额突破400亿元。

(六)聚焦共同富裕,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擦亮优学常山金名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通师资交流渠道,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三名工程”,遴选100位省市县名优师,通过结对帮扶、设立工作站、上挂下派等形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浙江省现代化学校创建,有序推进城南小学新建、天马一小、天马二小和实验小学有机更新等项目。加快义务教育段学校扩容提质以及农村学校消薄迁建,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50个。全面启动开发一切为了U宋诗之河校本精品课程,打造具有常山辨识度的地方校本课程。加快推进两校融合项目,力争引进1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大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力度,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大重点医学学科建设,加快县中医医院“一馆三中心”和康复病区建设。加强县级以上名中医的培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建设一家基层医疗机构“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建设,谋划建设全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落实三孩生育扶持配套措施,力争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3.8推进公共卫生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及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公共卫生及传染病防治中心项目、区域健康一体、人民医院整体改造提升等一批在建重点项目尽早建成交付使用。

提升社会就业和保障能力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育。持续推进技能等级认定、新型学徒制培训、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联合四省边际、山海协作职业院校以及县内技工学校为主线,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云创(常山)产教融合园建成运营,全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博士后工作站、企业专家工作站等产学研平台建设。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加快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推进第三、第四社会福利中心和县康养服务中心建设,力争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25人。

丰富群众精神文明生活。擦亮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品牌,推动宣讲工作向“0010”后延伸,提升8090“常山U团”影响力。深化文旅品牌,擦亮“常山漫居”、“中国好味·鲜辣常山”、“一份常礼”文旅融合IP等特色名片,策划推出系列常山宋诗之河文化标识建设标志性产品,高水平办好“UU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加快发展美丽经济,深化现代旅游根据地、田园综合体、父亲的水稻田等农文旅共富模式,推出一批研学露营、康养度假、工业旅游、运动休闲、沉浸式演艺等文旅消费新产品,创建3个以上省市级文旅融合品牌。串联宋诗之河文化带,加快北门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博览中心、赵鼎考古公园、“一门九进士”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全面投入高效运营,文昌阁内部装修基本完成,新型文化空间综合体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围绕全域旅游示范性创建,深入开展“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完成20个示范点提升改造工作;实施4A及以上景区镇、3A景区村提质工程,完成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争创4A级景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