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200262403/2023-8364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3-12-18
发布单位: 县教育局 有效性:
  • 信息索引号:

    1133082200262403/2023-83641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2023-12-18

  • 发布单位:

    县教育局

  • 有效性:

  • 统一编号:

常山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督导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 2023- 12- 18 15: 26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近年来,常山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聚焦、全面关注,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进县域整体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坚持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作头等大事、要事来抓实、抓细、抓落地。2023年11月中旬,常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情况开展督导,现将督导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常山教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已经完成由“量”到“质”的力量积淀,基本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精彩转变,正在迎来从“基本均衡”到“全域优质”的跨越迈进。常山县先后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常山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连续五年持续保持上升态势,2022年教育生态监测位居全市第一,荣获全省教育工作业绩考核优秀;教育振兴“一号工程”经验做法在浙江教育报头版整版报道。

全县共有小学28所(含1所教学点),初中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4331人,其中,小学16611人、初中7669人、特殊教育学校51人。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专任教师数为1696人,其中,小学1077人、初中602人、特殊教育学校17人。

二、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举措

(一)坚持优质均衡,教育资源布局更加优化

1.政府重视强创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成立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工作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写入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将创建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事项,先后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常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多次召开创建工作部署会、推进会,研究和解决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部门联动促提升。全县各部门立足职责职能,人大、政协先后成立课题组,调研我县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情况;县教育局成立了“两创”工作专班,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创建划片指导;县委编办、人社部门在人事编制缩减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教育编制,近3年,教育招录编制教师237人。发改部门优先安排教育项目,资规与住建部门优先保障教育建设用地,近3年,投入13.46亿元实施59个教育建设项目。团县委、妇联、民政等部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留守儿童阵地建设,以贴心关爱、暖心帮扶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保障投入优资源。全面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财政对教育投入做到“两个只增不减”。近3年,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从6.68亿元增长到6.98亿元,累计投入近21亿元,真正做到“穷财政办富教育”。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先后迁建农村小学3所;新建城区小学2所;改扩建农村中小学10所,实施“优学常山”校园改造提升工程25所;实施重点项目3个、非重点项目建设9个。同时,结合县域城镇化进程,平稳有序完成了蒲塘、溪上、前进3所教学点的撤并及师生安置工作,推进情况获人民日报、央视观察等主流媒体报道,经验做法获省市党政信息刊发,副省长卢山、市委书记高屹分别批示肯定。

(二)坚持城乡一体,教育公平发展全面落实

1.阳光招生公平公正。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招生政策文件精神,规范阳光招生,定向分配招生计划,促进优质普通高中向农村和薄弱初中学校倾斜,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教学的一体化。2023年全县优质高中(常山一中)招生名额总数630人,分配名额410人,占比65.08%。2023年常山县城区学校共有毕业生1950人,其中分配录取学生267人,指标分配比例为13.69%;农村学校共有毕业生745人,其中分配录取学生136人,指标分配比例为18.26%,做到优质高中向农村和薄弱初中学校倾斜。

2.弱势群体应助尽助。构建幼儿园至高中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做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近三年共认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对象13037人次,发放资助款663.81万元。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就学享受“同城待遇”,2023学年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有1418人,全部在公办学校就读。实施“特教学校+卫星班”融合教育模式,实施残疾儿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培智学校就读和送教上门等相结合的形式,全县残疾儿童免费就读率达100%。对农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核定生均公用经费。2023学年,县财政为特殊教育学校安排生均公用经费预算73万元,生均达9668.87元。

3.集团办学共融共享。坚持各学段全面开放办学,激发教育活力。对外引进海亮教育集团,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突破;加强与杭州上城区、宁波慈溪市合作,开启教育山海紧密型协作;充分发挥跨地区教育共同体结对成效,推进教育共富。对内全面开展集团化办学,在初中段组建4个教育集团,小学段组建7个教育集团,打通城乡优质均衡“最后一公里”,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2023年,我县被确定为“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地区”。

(三)坚持内涵发展,教育文化底蕴持续积淀

1.党建统领塑品牌。持续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擦亮“护旗手”党建品牌,目前全县五星级党建品牌学校有25个,四星级12个。实施学校“党建提质”行动,积极打造新时代教育党建高地。通过党建擂台赛、校级领导综合考评、书记校长亮晒比拼等活动,不断将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向纵深推进。完善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启动学校团队工作“1239”执行力提升年活动,建立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党团队一体化阶梯式培养的常山模式。持续深化“清廉学校”创建,获评第二批省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1个,市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2个、市清廉学校示范点10个。

2.五育并举促成长。坚持将五育并举落实到立德树人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建立各类学生社团465个,创建省级劳动实践教育试点学校4所,省级优秀劳动基地1所,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4所,县级优秀劳动基地21所,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实验小学荣获2022年度“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常山一小六2中队荣获省优秀少先队。2022年被确定为小学生综合素质数字化评价省级试点,紧紧围绕数字成长档案袋,精准画像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探索基于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建设。天马一小教育评价案例获省教育厅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3.一校一品提内涵。制定出台《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段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微改造、精提升、强管理、大变样”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校园文化提升工程,评选县级“10+4”十个典型优秀校园文化案例,形成“一校一特、百花齐放”生动格局。现有省级文明校园3所,市级文明校园18所,县级文明校园29所。获得市级以上特色校、品牌校称号等20余项。其中,实验小学、湖东小学分别获评全国和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持续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拥有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传承教学基地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传承教学基地4个。

(四)坚持改革创新,教育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深化育才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岗位晋升改革,持续深化城区教师下派支教、农村教师顶岗学习交流制度,农村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近三年累计发放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1880余万元。全面启动了“定阳师韵1521”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组织选拔235名培养人选,12名特级、正高级教师培养对象与上城区、富阳区12位教育专家师徒结对。8位校长入选市校长领航班和启航班培养。持续借助“名校长+”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常山县教师队伍、校长队伍整体提升。

2.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严格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按照《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开足开齐开好各项课程。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县域和学校特色。到目前为止,研发开设校本课程127门。聚焦“双减”工作,义务教育学校100%推行“5+2”课后服务。《创“时间银行”,提升幸福指数》获省教育厅首批“双减”优秀实践案例、省“双减”年度十佳样本,“双减”工作经验做法在2022年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作情况》单篇全文刊发。

3.深化教育数字改革。坚持数字赋能,2023年县委县政府安排教育数字化资金预算3081万元,同比增长28%。三年来,共创建市级智慧校园13所,县级智慧校园27所。“留守儿童呵护一件事”获得省教育数字化改革试点,留守儿童精准管护的做法得到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司长郭玉强的充分肯定,并得到常务副省长徐文光的批示。实验中学等6所学校成为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常山一小入选省级云上名校,芳村小学获得省级未来乡村学校试点,育才小学被列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2022年我县被评为省级“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县。

三、存在的短板弱项

虽然,我们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方面有所突破,但对标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城乡均衡有待提升。近年来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农村小学和初中硬件设施、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优质资源供给上与城区学校相比还有待提升。

二是人才队伍有待突破。高端人才存量不足,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偏低,省市内知名的教育人才不够多,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均仅有2名,与兄弟县(市、区)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城区布局有待优化。近年来,随着我县以县城为载体城镇化建设、城区框架拉大等城市建设政策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我县城区教育资源出现紧张的局面,特别是城东中学亟需向城区学校转型升级,城南中学和实验中学两所初中距离100米之内,两校学区划分、布局调整亟需优化。

四、下一步整改建议

一是在资源配置上加大力度。坚持以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为契机,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农村倾斜。加强与杭州上城、宁波慈溪的山海协作,深化跨区域教共体建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同时,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教学设备的投入,提升学校高端创新性装备的配备。

二是在人才培养上提高精度。加大高端人才培养,用好正高、特级教师评选的定向政策,培养有质量、有数量的教育高端人才。加大留引人才力度,全面实施学历攀登计划,完善绩效考核方法,建立健全“文峰书香”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制度,实现暖心留人、制度留人。

三是在布局优化上加快进度。立足县情,谋划实施一批教育提升项目,着力抓好教育资源布局再优化工作,提升学校硬件水平;加快推进城东中学转型、天马一小新建、实验小学改扩建等一批项目建设,优化城南中学和实验中学布局,扩大教育资源总量,从根本上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