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200262403/2022-7668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2-12-29
发布单位: 县教育局 有效性:
  • 信息索引号:

    1133082200262403/2022-76681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2022-12-29

  • 发布单位:

    县教育局

  • 有效性:

  • 统一编号:

2022年常山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22- 12- 29 17: 49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22年,常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市、县教育局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对常山教育发展的要求,以教研提质、研修提档、师训提效为目标,秉持为教师赋能、为学校助力、为教育添彩的总思路根据学校“十大行动、三十项重点工作”任务,师训工作紧扣工作中心,以“三聚”(聚集要素保障、聚焦提质增效、聚力结构创新)为路径,注重工作谋划,扎实过程管理,锚定结果导向,顺利完成年度各项师训工作任务,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训工作完成情况

2022年上半年自主选课项目17个,下半年28个,上半年有2024人次参加培训,下半年有效报名2661人次,因还有项目没完成,目前共有1747人完成培训。

2022年(统计时间段为20210901-202208031),教师培训管理平台注册人数为2831人,全年完成45个自主选课培训项目,全年完成的总学分为298882学分;当年教师通过自主选课完成的总学分数为219150学分,自主选课率达73%;90及以上学时集中培训无偏差完成总人次618人,匹配率为97%;教师自主选课后实际参训率为96.89%,教师教评学完成率100%,满意率为98.91%,国培省培完成率100 %。

二、师训工作主要做法

(一)聚集保障要素,夯实培训基础桩

1.强化队伍保障。师训管理者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保证师训工作正常、规范、有序、高效开展的基本必备条件。县教育局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师训队伍建设,通过队伍优化,本学期重新增设师训处主任岗位, 配备2名专职,3名兼职师训人员。积极提供培训和学习交流机会,为师训工作更加高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队伍保障。

2.固化经费保障。不折不扣落实省厅有关教师培训经费保障规定,硬性要求,常态执行,决不能因经费而影响培训开展,更不能因经费而影响培训质量。

3.细化制度保障。根据培训实际,及时完善有关培训的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学分管理、考核等制度。完善出台《常山县教师培训“十四五”发展规划》、《常山县新教师三年培养行动计划》。落实师训工作《月工作行事》历和《周工作行事历》。

(二)聚焦提质增效,打造培训新样态

助力常山教育高质量发展,师训工作已经有位,在2022学年“十大行动、三十项重点工作”明确了“教研提质、师训提效、科研赋能”三大行动,以及“创新素养培育模式、头雁引领研训提升、深化两组提效活动、百人墩苗、百师引领、百人千课、百人千场、校本研修比晾晒、跨区域教共体”等14项涉及师训的重点工作。可以说师训工作已经相当有“位”了,如何让有“位”更有“为”,为此,我们紧扣常山实际,紧扣师训所需,聚焦提质增效,努力打造培训新样态。

1.“比晾晒”巧助校本研修同提质。把校本研修作为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持续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比晾晒”,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性,促进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共体学校之间以及联盟校之间研修同步,资源同享,绩效同进。通过评选“十佳校本研修项目”、“十佳优秀教研组”“项目化学习基地校和种子教师”等活动,助力学校校本研修提质增效。

2.“教共体”巧提借势登高研训力。近年来,常山县在教师培训方面借力借势,巧借省政府2022年度“支援山区26县和6个海岛县组建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500所”民生实事项目,与杭州上城区教育局超额组建9对跨地区教共体,以“共享、共培、共育”方式,深入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创设培训机会,创造培训载体,创新培训模式,激发学校、教师培训的双向能动性,巧提“教育共富”背景下的“研训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共享,让两地教育“融在一起”:二是精准共培,让两地教师“研在一起”:三是云端共育,让两地学生“学在一起”。

3.“混合式”巧化项目培训新变数。培训是有计划性的,而疫情是突发性的,如何让因疫情增加的培训新变数转化为确保培训秩序与质量保证的定数,这需要我们具有工作的前瞻性、方式的多样性。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方式,本年度我们共有16个项目通过“混合式”方式顺利完成培训任务,通过强化过程管理,确保了培训秩序与培训质量双到位。特别是在线上培训中,为提高培训质量,主动担当,改变原来一味的全部放养式线上培训,在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集中组织,大大提高了线上培训实效。

(三)聚力结构创新,放大培训能量场

教师培训涵盖“师德师风、管理能力、业务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等方方面面,每个点都不能疏漏,但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何突出重点、紧扣要点、形成亮点,便是师训工作的创新之要。通过调研,重塑重构突出师训重点,确立了年度“123”重点培训框架体系,着力放大培训能量场。

1.精抓两专干部培训。

培训工作既要为教师赋能、为学校助力,也要为行政解难。去年刚上任的局长李岳飞就关注了青年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校级领导断层严重,急需一支年轻力壮、富有朝气、懂教育善管理的后备干部队伍。”局有所呼,校有所应为此教进校主动作为,与县教育局人事科联手制定了《常山县教育系统“两专”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方案》,专题研讨确定了培养计划,坚持以“请进来”为主、“走出去”为辅的培训思路,有计划的加强对后备干部的理论培训和实际锻炼,县教师进修学校专人负责这些后备干部的培训工作。为了后备干部快速成长,还专门委托浙江省师训中心制定培养方案,加强对“两专”后备干部的培训,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两大板块。大家人手一份“‘两专’后备干部培养年度任务清单”,里面包含了研修、实践、挂职等7大成长项目清单和17个成长子项目清单。教师进修学校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培训提升工作:一是加强理论培训。二是开展师徒结对。三是岗位锻炼。四是安排跟岗锻炼、一线历练。通过一年半的培养,年轻干部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目前12人走上校级领导岗位,罗慧老师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

2.精施“双百”行动项目。

“百人墩苗”促新教师成长。根据教进校“师训提效”行动,及时修改完善出台了新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新教师汇报课比赛,进行点对点诊断开方,列出问题清单,反馈给学校和教研组,同时由教研员周期性跟踪指导; 3+X素养大赛是常山县新教师培养十八年始终不渝的坚守,2022年升级为5+X(在原有“普通话、粉笔字、学科技能”基础上,新增了“阅读和信息技术能力”),通过素养大赛,夯实新教师从教的必备基本技能,更是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为后续遴选5年内100名新教师进行全方位、全链式、立体化培养打下基础。

“百人千课”浓厚教学氛围。一是在常态化教学节中互比共进。各校纷纷围绕新教师成长,骨干教师示范开展系列教学比武活动,如紫港中学的“三一”课堂教学节,城关中学“双减”课堂教学节,城东中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数工学校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等。二是在名优师引领下优教快进。为发挥教研员、校长、名优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教研员下校上示范课,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积极鼓励校长亲自上公开课、示范课,树立课比天大的阵地意识,通过开设《常山教育半月谈》,让校长从课堂走进讲坛;发挥全县32个省市名师工作室作用,明确名优师跨学校、跨联盟、跨区域上公开课、示范课,扩大辐射引领作用。

3. 精耕三大专项活动。

统筹2.0,整校推进助新技术赋能。两年来,常山县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工作,前两批的整校推进工作成绩均居全市前列,龙绕小学获省信息2.0第二批示范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白石小学《真抓实干五举措 高效推进整校训》、龙绕小学《1+5”模式助力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整校推进策略》,五里小学《以能力为导向,构建课堂教学信息化》、湖东小学《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借助钉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的策 略研究 》获第二批校本应用实践,龙绕小学胡雪君老师《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家校沟通形式——以 “‘周末嘉年华’趣味亲子活动”为例》,湖东小学邵志刚《小数乘法复习》,五里小学朱胜成《借助之江 优化课堂教学》获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案例。常山一小范孝燕老师获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展演二等奖,实验小学杨浩获浙江省小学教师教育机器人技能展演二等奖,王润梅获市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一等奖,李振宇二等奖,邱梅兰三等奖,柳蒙英三等奖。数工学校吴悦、周思雨、马君、崔雅冰、宫一纯等获省信息化教学设计三等奖。目前第三批工作正在稳妥推进过程中。

研训相融,赋能双减让新课标落地。新课标颁布后,教研员们主动学,深入学,系统学,通过专家讲座、学习分享,课堂研讨等形式带领全县教师学习新课标,了解新课标,落实新课标,赋能“双减”中心工作,以研训相融形式多途径让新课标重重落地。

课程开发,关注乡土亮新特色培育常山一小从2016年开始就着手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并实施。2022年8月,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核心的《宋诗之河》课程开发团队。从教材内容的设计,序列实践活动的安排,团队成员完成了内容筛选、编辑、实地走访、修改完善等工作。目前,该课程二稿已出炉,后续将整合学校研学安排、经典诵读考级等活动开展课程实施。

实验中学从常山城市品牌“一切为了U”(U是胡柚的U、是香柚的U、是茶油的U,是常山特有的农产品)出发,将城市品牌、乡土特色与教育课程有机融合,注入新内涵(U是游泳的U,U是U盘的U,是核心素养、信息化在教育上的体现)。为此,学校专门组建课程研发团队,从德育课程和乡土课程两个维度研发“一切为了U”课程。一是从国家课程中挖掘“一切为了U”的德育理念要素,开发“一切为了U”国家课程融通指南,为每一个任课教师运用国家课程实现“一切为了U”德育思想进课堂,进大脑。二是乡土课程方面,从乡土之特产和乡土之发展方面来开发乡土教材,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本土情怀。例如,乡土教材之茶油篇,正在开发,融合场馆学习、围坐学习、社团学习、整合学习、实践学习五大模块。

三、师训工作主要成效

以训促研,以研带训,研训相融,一年来,常山县研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

看数据,有攀升。常山县第一小学的双减案例“创时间银行,提幸福指数”,获评省十大年度样本案例;2022年省“家访中的育人故事”寒假家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育才小学的吴晓亚老师获省一等奖。从省教研网获悉,我县在两年一次的省教研成果评比中获优异成绩,2项获奖,占全市1/4,获奖率为66.7%,超过全市40%的获奖率。省二等奖、三等奖各1个(全市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省2022年度教科研成果2项送省参评,省精品课程2项送省参评,市精品课程8门入围!本周省课题申报9项送审,市里反馈质量不错。

全县有3个教研组获省优秀教研组,常山一中一举夺得高中组2个名额(全市仅6个)。市教研论文一等奖15篇,其中市教研员调研报告评比占全市获奖半壁江山,5篇送省参评;

看分数,有第一。2022年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第二批考核中,区域平均分86.48,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分,居全市第一。

看宣传,有国级。聚力模式创新,精抓两专干部培训,《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14日全文刊发报道《浙江常山:“两专计划”为教育系统蓄足后备干部》。《借助“教共体”,巧提“研训力”》一文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宣传报道。

看分享,有省级。徐良英老师于2022年11月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基于小学语文六大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实践路径的研究》项目中,作专题讲座分享《学习任务群:换个方式学语文》。

张爱民老师于2022年8月15日受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邀请,在省级项目“2022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展示活动暨浙师尖峰论坛(初中科学专场)”活动中作《初中科学骨干教师培养的常山实践》典型发言。撰写的《为教师赋能 为学校助力 为教育添彩》

2022年浙江省师干训中心工作年度会议中作书面材料交流。




常山县教育局

2022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