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200262403/2021-7040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1-12-01
发布单位: 县教育局 有效性:
  • 信息索引号:

    1133082200262403/2021-70406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2021-12-01

  • 发布单位:

    县教育局

  • 有效性:

  • 统一编号:

浙江省衢州数字工业学校2021年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 2021- 12- 01 08: 56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浙江省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创办于1983年,前身是常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和常山县农业技术学校。1998年,两校合并,更名为常山县成职教中心, 2005年4月,学校迁入外港体教园区,升格为常山县职业中专。2021年1月,更名为浙江省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加挂衢州家政管理学校牌子。校园占地80亩,建筑面积34326平方米,现有5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87人。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务院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浙江省创安成绩突出单位、浙江省禁毒教育示范校、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省优秀预备劳动力培训基地、浙江省国防教育先进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衢州市名校、衢州市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1.2学生情况

2021年,本校在校学生数为1987人,在校生人数较去年增长5%,毕业学生524人,毕业生人数较去年增长5.73%,招生685人,招生人数较去年负增长3.63%。学生结构:男生1254人占63%,女生734人占37%。

2021年新增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停招会计和焊接技术应用两个专业。各专业学生占比为: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占3%,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占11.3%,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占10.46%,计算机应用专业占32.44%,会计专业占2.26%,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占1.21%,汽车运用与维修占15.34%,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占13.98%,学前教育专业占9.96%。流生52人,流生率为2.7%,巩固率为97.3%;流生人数较去年增加1.2%。

1.3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46人,专任教师142。其中正高级讲师1人,高级讲师31人,讲师46人。专业课教师中98%以上获得高级工以上专业资格证书。具体增量见表一。

表一: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师资队伍增量表

类型

单位

2020

2021年

增量

增长数

“双师型”教师数

75

73

-2

-2.7%

市名师、学科带头人

2

2

0

0%

本科以上学历数

137

139

2

2.8%

研究生学历数

2

2

0

0

高级职称人数

29

32

3

6.3%

正高级教师人数

0

1

1

0

师生比


13.25:1

13.99:1



 1.4设施设备。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优良,设备总价值2957.55万元,生均工位0.58个,藏书10.6万余册。较2020年有一定幅度增长。具体增量见表二。

表二:衢州数字工业学校设施设备增量表

项目

单位

2020

2021年

增量

增长率(%)

生均设备价值

13562

14885

1323

8.9%

藏书量

106069

109569

3500

3.2%

工位数

1160

1160

0

0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良好,因上级团委严格控制入团学生数量,故学生中团员比例大幅下跌,学生11.55%为共青团员。高一、高二所有学生参加衢州市文化课统测,合格率为99.1%,高三高职预科类学生参加浙江省高职单独考试159人,上线率100%,其中有14位学生考上了本科重点院校,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持证率为100%,体质测评合格率为76.2%,毕业率为97.6%。

2.2在校体验。经调查,学生在校满意率高,其中理论学习满意91.5%,基本满意8.5%;专业学习满意94.6%,基本满意5.3%;实训实训满意94%,基本满意6%;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98.5%;生活满意92%,基本满意8%;校园安全满意100%,毕业生满意97.9%。

2.3资助情况。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助学奖学政策,做到学生全员免学费,2021年,我校免学费3859人次,共计减免学费5788500元。高一高二家庭困难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做到应助尽助,2021年我校享受国家助学金255人次,共计发放助学金255000元。

2.4就业质量。学生的就业质量高,初次就业率为100%,就业对口率为94.5%,初次就业月收入2730元左右,就业优先考虑本地企业需求,让更多优秀学生留在本地就业,本地就业率达67%。切合常山县委县政府产教深度融合战略,为当地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功能。目前没有学生创业。就业质量增量见表三。

表三:常山县职业中专学生就业质量增量表


项目

2020

2021年

增量

就业率

100%

100%

0.0%

对口就业率

93.8%

94.5%

0.7%

初次就业月收入

2700

2730

30

创业率

0

0

0

2.5职业发展

学校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企业岗位适应能力培养,通过匠心党建培养常山小工匠, 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传承大师匠心技艺。注重学生“全景式”育人的培养,发展学生创新性、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构建融“书、礼、艺、技”于一体的能力,创新“多元”“多维”评价,学生综合发展。教学案例《校企共育:中职学校“4+1”课程设置与实践探索---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为例》和《零距离•三融合•六攀登--岗课融合,培养复合型融创匠才》评为2021年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优秀典型案例。送报教育部教育司的职业教育教师先进典型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案例《团队协作、人人出彩--国际合作下的“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成功申报浙江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社会培训组织评价,能够发挥学校的综合职能,加快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标准化、专业化、实体化”社会评价组织,发挥示范培训组织评价的优势,今后为我校职业资格目录清单逐步开展形式灵活、层次多、示范性强、多元化的技能等级试点认定评价工作添光异彩。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学校对接“四大百亿”产业,进一步强化相关专业建设,形成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三个专业群,以“一体两翼”来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其中加工制造专业群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现代服务专业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评为浙江省“双高”建设专业。同时学校为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2021年专业招生增加升学类班级的班级数,增加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班一个,数控技术应用3+2班一个,目前每年级有11个升学方向的班级。

学校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加工技术、电气运行与控制三个专业继续与意大利合作,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学校是浙江省首批教学诊改试点单位,学校通过制定专业教学诊改方案,稳步推进教学诊改工作,做好学校教学诊改总结工作。

3.2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按照国家标准制订了7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选择机制,设立校内综合项目实训、企业岗位体验、校内毕业作品创作、生产实训和定岗实习“四环递进”技能培养和岗位职业能力提升流程;完善课程体系,从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出发,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设置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学校在高一、高二设置企业“4+1”课程,开设社团和大师工作室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改革教学模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做中学”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题,学校积极探索文化课与专业课融合的跨学科“学习单元”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丰富教学资源,继续整合升级开发各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云桌面系统,有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开发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双高”建设专业共开发电子教案1011个,课件967个,试题502套,视频课程1.8T,微课19个。

学校通过常山工匠学院,进行社团管理。2021年校本课程开发又取得优异成绩,2门课程荣获衢州市精品课程。

学校继续与意大利合作办好汽修专业,《创建工匠学院:中职汽修专业“现代工匠”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被列入浙江省教学精品化项目进行培育,通过工匠学院传承工匠文化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

3.3教师培养培训。2021年,学校教师培训使用经费81.34万元。学校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以教师专业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提升为主题,从专业建设、文化课高考辅导、专业理论高考辅导、匠心青年讲坛到教学和科研管理能力等,为全体教师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并且按照计划和疫情防控管理规定,合理组织教师参加90学时和短学时培训,教师素养明显。

2021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我校苏建秀老师获省级一等奖,徐佳妮老师获省级三等奖;2021年衢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我校周思雨、方龙勤、陈文婷、包舜、邓磊、刘国峰分获市级三等奖。

谢杨波老师辅导学生参加浙江省第四届体育大会无线电测向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秦国周和吴志成老师辅导学生在2021年浙江省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计算机赛项中获省级二等奖,杨忠林、栾成城、苏建秀辅导学生参加17届衢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市一等奖2项;宫一纯和王宁老师辅导学生在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并分别在第19届和第20届衢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辅导学生参赛获得市二等奖;宋晓萃老师参与的2021年县级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获中学组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教育有礼.红心向党”独舞比赛中朱璟老师辅导学生分别获得县一等奖3项,县二等奖2项目,樊丽雅老师辅导学生分别获得县一等奖1项,县二等奖2项,宋晓萃老师辅导学生分别获得县一等奖1项,县三等奖1项,金鑫老师辅导学生分别获得县二等奖1项。

辅导学生团体参加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中职数学竞赛项目中,我校汤文香、张和明、林水兴、汪美芝、高瑜、刘鸿华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各2项。辅导学生参加第54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我校荣获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0项。辅导学生参加县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中,我校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

廖婷婷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 ,汪美芝、蒋文峰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

3.4规范管理情况。

教学管理秉承“天天坚持、样样落实”的管理原则,在教学实训、学生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实施精细化管理。教学实训管理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教学检查既有值日领导每天不少于三次的常规性巡查,也有校级领导的每周不少于三次的教学督查,还有每个班学习委员以《课堂志》形式记录的每堂课的教学情况。

学生管理实施二十四小时值日教师全天候在校管理。本年度,继续在学生寝室开展以“净化、美化、文化、绿化”为主体的“四化”建设,使校园成为一个“有文明、有礼貌、有道德、有素养”的教育“大染缸”,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无声的教育。

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看作是一件政治任务来抓。安全制度健全,行政领导班子通过检查安全规章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健全,是否适合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需要,任务和责任是否落实到人等,及时修订了安全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各部门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本年度重点做好疫情防控、疫苗接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防溺水等系列相关工作,对上级布置的每一项安全工作都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有整改,真正提高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对安全教育工作实行群防群治,定期发送安全预警信息,不定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现场安全警示教育,要求家长认真督促检查子女的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从校内做到校外。

学校科研管理规范,科研成果丰硕。2021年我校蒋文峰、马洪珍、韩淑群老师获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颁发的论文一等奖,廖婷婷老师获得市级论文评比二等奖,刘汉卿、刘国峰、崔小林老师县级论文获一等奖,吴志成老师在市级小课题获二等奖,苏建秀老师在市级小课题获三等奖,汪凤老师县级小课题获二等奖,樊丽雅、徐燕和蒋文峰老师县小课题获三等奖;韩淑群老师在《读与写》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学校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由书记校长、副校级领导、中层干部组成的三级梯队管理队伍,管理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干部成长明显。

学校建有严格的财务制度,做到花钱有预算,5000元以上的支出有班子会议讨论决定。没有私设小金库,没有违反上级规定的财务行为。

学校管理信息水平化高,财产报修有财产报修平台,师生财产报修用手机即可,并且可以实时了解维修情况,并可以对维修情况进行评价。2021年更换教学一体机9台,使得每一个教室的教学一体机有先进的软硬件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学校物品采购使用政采云系统,既方便采购,又可以规范财务管理。

3.5德育工作情况。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根本目标;建设“两支队伍”,强化“三段管理”。继续坚持“德育为首、规范为主、安全为重”的工作原则,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了以“健康校园”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推进了学校的育人工作。

建立了党员教师“三个一联系制度”,党员教师联系3名重点学生,联系1个班级,联系1个寝室的三个一联系制度;继续坚持班主任培训制度,开展新老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切实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继续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教育网络,改选家长委员会,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依法管理、制度管理,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培养。以始业教育、升旗仪式、早集会、新生军训、“7S”管理等为载体,着重于学生的卫生习惯、仪容仪表,校服穿着,集会集队秩序等行为规范教育。注重了教育管理行为的规范,做到学年有计划、学期有重点、期初有提醒、期末有备忘、每周有安排,通过规范“两课”组织、“两头”管理和“两室”整治,进一步规范教育管理行为;学生违纪预防为主,处理为辅,树立良好的校纪校风;抓好卫生工作,展示校园新貌,培养学生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通过主题班会和德育微课对学生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节日活动等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明意识、节约意识、荣校意识、爱国意识; 丰富内涵,浓郁校园文化,打造活力校园,继续开展寝室四化评比,开设“青春期男女生交往”讲座,组织了为期一周的新生军训,组建新一届国旗仪仗队,设立了国防教育基地,被常山县国防教育委员会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召开了第十一届校田径运动会,参加全县第54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成绩,获得精神文明奖,举行了“高一高二排球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山地自行车比赛常山站等国家级赛事的开幕式。

3.6党建情况。

学校强化党建统领,扎实推进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党总支书记为学校主要领导,校长兼任党总支副书记。

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校党总支委员会议,研究部署学校党建重要工作、学校三重一大决定。校长办公会议负责落实党总支会议的决策和部署。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在党总支领导下进行,实行党务与政务结合,推行AB岗,领导干部一岗双职。

精心培育“护旗手·匠心党建”品牌。学校系“一校一品”党建特色品牌学校,“护旗手·匠心”党建品牌被评为浙江省中职100个优秀党建品牌。

强化党建阵地建设“匠心红船广场”为党建主阵地,建立线下学习基地;以“党员教学岗、寝室岗、厕所岗、实训岗”为党建主抓手,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实做细;以清廉文化进学校,整理学校和各职能处室小微权力清单为主线,全面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为平台,立德树人,完善教育体系,抓住教育根本任务不放松。

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开设青年教师开展匠心讲坛,突出党员在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吸引群众向党组织靠拢,有11位老师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培养了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学校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职业教育要姓常”的总要求,专业对接产业,设新兴专业,强优势专业;课程对接岗位,开展“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创精品课程;课堂对接车间,推进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斯凯孚轴承在厂区为我校建立了实训车间;师资对接师傅,推进能工巧匠进校园,成立了工匠学院,专业教师下企业;校长对接厂长,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单位基础上,今年又与常山县高达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共建校中产实训基地。各合作企业在我校建立订单班并冠名,开展企业相关技能和企业文化教育活动。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开展情况良好。

4.2学生实习情况。学校出台了顶岗实习学生跟踪管理制度,将每一位学生的顶岗实习纳入了学校统一管理,坚持班主任和相关教师跟踪管理,周周有任务,月月有小结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坚守在实习岗位上认真学习技能。关于疫情防范,学生顶岗实习前进行了疫情防控教育,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沟通实习企业,做好防疫物质储备和防护措施,要求顶岗实习生积极接种疫苗。通过与各企业的协商,实习底薪大幅提高,绝大多数实习生月薪酬达3000以上,最高的接近6000。顶岗实习工作取得了令家长、企业、学校、社会都比较满意成绩,为学校赢得了美誉。 现代学徒制稳步推进,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成熟,为今后的技能教学、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工作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先导班,哲丰班学生目前思想稳定,技能扎实,胜任岗位工作,薪资得以提高,获得了企业好评。我校实习生在哲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就业后有多名学生成长为班长和工段长,为企业输入了新鲜的技术骨干力量。为支持本地企业发展,通过调研建立了本地企业用工、技能需求信息库,优先推荐安排优秀毕业生留在本地实习,除少数专业的少数学生本地需求有富余外,一律安排在本地就业。目前本地就业的学生非常稳定。

4.3集团化办学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政府、经信、工业园区等部门的产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平台,积极谋划校企合作协会,让企业与学校的校企合作交流畅通无阻。正在筹建政企校会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集团;建成多个教师下企业服务工作站,正常运行中;成立“兼职教师流动池”,实行“4+1”企业课程体系。一系列深化校企合作的举措正在有序推进。

   5.社会贡献

5.1技术人才培养。继续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活动,把工匠从企业请入校园,通过构建工匠学院运行机制,厚植工匠文化,培养职校师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学校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办专业,为当地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300多名,学生满意率达95%以上,其中轴承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已经成了常山主导产业之一的轴承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超过98%。

5.2社会服务。

5.2.1全方位开展社会培训。2021年学校组织各级各类培训2671人次,其中举办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0个班,完成培训816人次;企业职工培训5个班345人次;农民工培训5个班196人次;学历培训4教学点562人次,毕业484人;其他培训10个班752人次。

2021年,学校充分发挥衢州乡村振兴学院常山分院职能,联合中共常山县委组织部在疫情期间开展线上培训,共开展线上培训12批次,有6433人次参加线上学习,线上培训的内容涵盖农业生产技术、疫情防控知识和典型事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此外还将培训视频回放,发送双证制培训学习群,使得线上学习资源得以更广泛利用

5.2.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动对接“四大百亿”产业,强化专业建设,将轴承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示范专业,将汽修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优势专业对接农机产业等;精准对接企业个体,开设订单班,扩大了“先导订单班”班额,组建了“哲丰订单班”“斯凯孚订单班”等;建成八个企业服务站,产学研有机结合,校企双赢;完善企业需求信息库,学生就业无缝对接企业需求,本地就业率高达69%。

  6.举办者履责

6.1经费。常山县人民政府落实按照上级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2021年共拨付学校助学金28.2万元,生均公用经费578.55万元。另外足额配套学校建设项目资金520万元。为更好的鼓励职业中专教师安心从事职业教育,特将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上浮15%,发放教学质量5万元/人,同时学校的高三学生错时放学管理可以由公用经费支出,高考质量奖49.85万元由县财政兜底。安排工匠学院经费200万元,设立50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立体化保障。启动衢州数字工业学校迁建项目,新校园位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园区常山分园区的云耕小镇,校园占地260亩,2021年完成工期项目投资3.2亿元。

6.2政策措施。常山县人民政府给予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也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责任人。落实学校教师编制188人,教职工在职在编136人,不足部分由学校自主聘任,县财经予以人员经费支持。加大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深入贯彻实施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常山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职业教育纲领性文件,加快我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切实提升服务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就业能力水平。

继续发挥职业教育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多次召开由县政府牵头,教育、财政、发改、人力社保、经信等单位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推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衢州数字工业学校主要负责人作为县管干部管理。

七、特色创新。

案例一:扩展“校园+企业”,培育工匠型人才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针对企业当前“招工难、招技术工更难”现状,立足企业需求,牢固树立“职场化育人”教学思路,坚持在“职业证书” 试点、“首席技师”指导、“工匠育人”平台上拓展合作渠道, 形成优势互补、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开启“职业证书”新试点

学校启动职业教育“1+X”证书试点,实施“数字灰领”培养计划制定数字技能培养标准体系,设计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一专多能” 2021年首批学生已通过“1+X”证书试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的证书试点考试。育婴师、汽车检测与维修、网络安全、数控技术等证书试点工作也已全面展开。技能水平的提升,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打通学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1+X”证书试点工作使学校毕业生成为当地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的“香饽饽”。如,2021年常山骨干企业哲丰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次性吸纳数字工业学校的学生顶岗实习+就业67人。

探索“首席技师”新模式

对标“专业对接产业”的要 求,根据县域内主导产业的情况,招引先进产业技能人才进校指导。截至目前,工匠学院先后聘请浙江先导公司的衢州 市“首席技师”郑胜华、浙江哲丰新材料公司的浙江省“优秀技 能人才”史君齐、常山县企业首席科技官樊忠荣等大师为驻校 首席技师,共设立了新材料、精密机械、新材料、汽修制造 与检修等 9 个大师工作室, 培养人员 1620 人次,就业率达100%。

创建“工匠育人”新平台

成立常山工匠学院,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制度和企业工匠培养基金会,设立改革专项资金,集聚优质社会资源,精准定位工匠培养规格,发挥“产、学、研、创”“四位一体”育人功能。如,打造常山职业教育“名优土特产品”,设立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工匠学院”运行,组建企业“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站”“优秀技师流动池”,借力能工巧匠,打造育才新平台。《创建工匠学院:中职汽修专业“现代工匠”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入选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精品化项目,其实践成果《“衢州工匠”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评为衢州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已经推荐参加省政府教学成果评比。

案例二:实施企业订单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浙江省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制定职业型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培训+订单”培养模式,实现了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一、推进精准分类培训

面向青壮劳动力、特殊群体以 及企业技术人员、中层骨干,开设专向岗前技能培训班、就业帮扶培训班、能力提升培训班,为县内企业定向输送专技人员,帮助企业培养适应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两年来,三类培训班共组织社会培训 10351 人次,其中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共培训 5279 人次。

推进企业订单培养

学校主动对接“四大百亿”产业,围绕县域规上企业需求,通过开设企业订单班,强化专业建设,着力将轴承 专业打造成省级示范专业,将汽修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优 势专业。近年来,学校组建了与浙江哲丰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哲丰订单班”、与中国SKF集团联合组建“斯凯孚订单班”等地方特色班级.2021年“哲丰订单班”向哲丰特种纸业输送毕业生182学生,其中有5人成为工段长,50人成为班组长“先导订单班”向浙江先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输送顶岗实习生72人,毕业生51人“斯凯孚订单班”向斯凯孚轴承公司数字毕业生36人。2021年为县域内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 269 人,学生的本地就业率达 69%,创历史新高。

推进专业品牌建设

坚持打造品牌化、专业化技能 培训品牌,实施“常山阿姨”三年培养行动计划,打响“放心阿姨哪里找,常山阿姨就是好”品牌,大力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增 收,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家政服务业发展和农村妇女就 业提供了“常山经验”。“常山阿姨”家政培训品牌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工作领导小组联合评为“ 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全省获得此荣誉的仅两项。

8.主要问题。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根据职业中专目前发展面临的办学规模小、教学用房严重不足、对我县符合就读条件的初中毕业生吸容量低的实际,启动职业中专整体搬迁计划。项目选址在县绿色产业集聚区,占地260亩。原本一个学校,后来引进吉云教育集团,实施两校融合方案,一区两校,一公一民,共享体育场馆、报告厅等设施。

8.1.招生问题。目前除了数字工业学校之外,还有赛德前进技工学校。吉云教育开办的是技工学校,明年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常山近几年中职生源共1000人左右,衢州数字工业学校作为公办学校的生源将会分流一部分到两所民办技工学校。且民办技工学校的招生有不规范之处,需要加强统筹,规范招生。

8.2.管理问题。两校同一校区,管理工作势必难度较大。

9.其他——下一步打算

9.1.升格转型提质增效。针对学校办学规模小、容量已饱和,各项资源配置供给短缺问题,结合我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学校整体迁建至县绿色产业集聚区,总投资5.5个亿,占地面积240亩,办学规模60个班,项目分三年实施。目前,已经进入施工阶段,今年计划完成投资3.2亿。

9.2.品牌建设提速扩面。以培养地方工匠大师和服务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为目标,全力深化常山工匠学院品牌建设。持续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拓宽中职毕业生就学提升渠道。以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电工、大健康、特色美食、石工艺加工、非遗手工艺为重点,加强工匠大师工作站(室)建设,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9.3.师资引培提优增量。结合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要求,制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计划三年内引进或培养高级人才30人以上。探索职业学校师资引进制度,打通师资引进绿色通道,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职业中专以合约制形式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并予以课时补助。鼓励教师提升技能,对当年获得高级技师职称的教师,予以奖励。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建立新教师为期一年的企业见习实践机制,并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定挂钩。

9.4.实训基地提档升级。鼓励企业与学校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培育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试点企业,深化学生订单式培养。突出关键领域,推动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三年内打造3个以上高水平“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并对企业予以“金融+财政+信用”组合式奖励。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

2021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