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 03- 20 14: 13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常山,自公元218年建县至今,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有过多个县治县名。细读《县志》每个县名的出现,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节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故事,笔者将其逐个捧出,和县人细析分享。
汉代定阳县
公元218年,属东汉末年汉献帝的时代,当时是建安二十三年。当时,我们常山属孙权集团掌控的东吴之域,孙氏集团为巩固属地,将时称“新安”县的西部领域设立一县,即定阳县。
定阳县所辖区域,即为今天的常山县、开化县、江山市的西北一部分,玉山县金沙溪以东区域,可谓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核心区域开天辟地的第一个县,故称之为“四省边际首邑”。
定阳县,“定阳”何意?因为,定阳县的县治设在当时的定阳乡三冈之地(常山县何家乡钱塘琚金两自然村一带)。而定阳乡名已在朝野有一定影响,为使百姓和衙差办事便利,就将县名定为“定阳”,而且,“定阳”一词既叫得响,寓意又吉祥向上。
定阳县治在定阳三冈,历时390年之久,于公元607年重新归并于新安县,不过此时的“新安”已更名为“信安”了。
唐初定阳县
公元618年,唐统一后,于公元621年,朝廷分婺州置衢州郡时将信安县分设,须江(江山),定阳(常山)为一府二县格局。常山县此次分出,县治仍然设在“定阳三冈”,故县名依旧“定阳”。
定阳县从信安分出,虽与前定阳县只相隔15年左右时间,但政治格局已完全不同,故为区别概念,我们史料上也常将两“定阳”作汉代与唐初的时代区分。然,两定阳的疆域相比较,后定阳少去了江山市的一部分,其它均无大变。
唐初定阳县设立时间很短,从公元621年到624年,前后相加只不过四年,朝廷再次撤衢州郡,设信安县归属婺州郡。这样定阳、须江都合并于信安县。
唐常山县
公元674年,朝廷又以府领县之策,将信安县改衢州府,下设常山、江山两县。此次常山县治没有设在“定阳三冈”,而是改在常山乡招贤下,所以,又为便于百姓和衙门办差掌记,故取县名为“常山县”。
常山县治设在常山乡招贤下,其辖区疆域与唐初定阳县无差异。这里讲的招贤下,就是招贤东面三里地的古县村。因为当时这里无明确地名,而“招贤”(指的是古渡古街这一块闹市)因常山江畔的古商埠的特殊地理位置,已成为繁荣兴盛的小集市(街市),故以此为参照物,便于人们了解掌握。其实,“招贤”一名,民间传说版本很多,但笔者推理,“招贤”名字用于乡镇行政区域名,约公元1929年前后。
常山乡招贤下,县治设此以后,朝廷觉得常山县治离府地太近了,如迁回原定阳三冈,又觉偏远。恰在这时期,常山县现今县城区域,因紫港码头地理位置与水岸条件较好,被商家与衙门重视,可以讲已建设与开发的较为体量宏大的良港,贸易形势与通吐形势都非常好,而且衢州巡检司的常山巡检分司也设在此地,因而,此地当时又称“常山巡检镇”。分析比较权衡,朝廷于公元764年将常山县治迁于今治,唐常山县治旧地被百姓取名为“古县”。
唐常山县治在招贤下,时间也不算长。公元674年至764年的九十年时间里,常山县发生了重大变动:一是公元695年,玉山县从常山分出设立,常山县域范围划出西南面一大部分;二是常山县随玉山县分出后的第63个年头,常山与玉山一起划到信州府管辖,不过时间很短,常山又划归衢州,此时起,常玉二县真正分隶浙赣两域。
常山县
公元764年,常山县治设于今地起,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在这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常山县也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动。
1.开化场分设
公元966年,当时,虽说大宋江山统一,但在吴越之地,是由吴越钱王掌管治理。钱王考虑常山属边际之县域,为便于巩固掌控,将常山西北部区域,即今日开化县境内七个乡划出,建立了开化场派出治理。但仍属常山县辖域。
2.开化县建立
在开化场建立后,经运行十五年左右的经验积累,各项基础得到完善后,于公元981年,吴越忠懿王钱弘俶正式将开化县从常山分离出成立。此时的常山县辖区又在原来的十七个乡,减少七个,也就是开化除现封家区域仍属常山外,其他都从常山地图上划出。
3.“常山县”更名“信安县”
《县志》曰:“咸淳之年(公元1267年),改常山为信安县”。而又注:“自此至元初,凡称信安者,皆系常山人”。《县志》又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平江南,改衢州为衢州路,改信安县为常山县”。非常清楚地读析,常山县于公元1267至公元1276,约九年的时间,更名为“信安县”。据《衢州府志》释说,当时,因信安郡旧地,已名“西安”,而府名又为衢州、常山又处在信安岭西,故“常山”改“信安”。
“常山”改“信安”的九年时间,又处在宋元两朝跨越线上,在元朝的史料上,常山是以信安县记载为始,所以常山县历史上有许多的记事概念上,与旧信安形成错位。
4.浙西重镇名城的形成
常山县城自公元764年起,历经唐未、五代及宋元等朝代,约七百五十年时间,都处以有县无城状态。到了明朝中期,即公元1512年,才正式大兴土木,建筑县城、城墙、城门、及城楼护城河,整个体系非常宏伟、科学完整,属当时浙西之名城重镇,朝廷与衢州路的诸多边际机构设置建立在常。应该讲,常山县城属明代建筑,文化鼎盛属宋代,边贸繁荣也应属于宋代如日中天的兴起。所以说常山县城,在历史上处在千里钱塘江南源头的要隘之地,是中国北纬30度八千古驿道上,八省通衢,水陆交替,舟车交尽之地,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商贸中心集市。
5.常山归并衢县
常山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公元1958年与衢县、龙游一起合并一县,取名“衢县”,不过时间很短。到1961年,常山县重新分出,县治县城与辖区复原。这里说明一点,新中国成立后,也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常山与开化交界的封家区域划至开化管辖,也可以讲常山区域疆界就此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