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 10- 29 10: 54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现今的常山万寿寺,位于何家乡黄冈山东山坡,俗称黄冈寺。历史上的常山万寿寺人的形成,分为两个时期,先后也有两处地址,曾用过容车寺、万寿罗汉寺(简称万寿寺)、永年寺、万寿寺、万寿庵等五个名称。这里依据历代《常山县志》和相关史料记载,就常山万寿寺的历史沿革作个简要的考证。
容车山时期(公元856年至南宋中后期)
常山现存最早县志即明万历《常山县志》卷之二《山川表·山》记载:“容车山,在县北二十五里。(清雍正县志补充:高三百丈,周五里,下有碧玉、莲花二洞。)宋初,鬻薪者每五鼓过之适市,如闻梵呗声。后十年,山谼破冈,涌起一石,如僧伽趺坐,见者惊异,相与架祠事之,匾曰‘石僧院’。(清雍正县志补充:宋相赵鼎建独往亭,题诗于石,后移石刻置白龙洞四贤祠[现存明清县志均有记载,该‘四贤祠’创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今祠圮,石亦无存矣。)”容车山时期的万寿寺,先后用过容车寺、万寿罗汉寺(简称万寿寺)和永年寺三个名称。
(一)初名容车寺,始建于唐大中十年(856),位于容车山下西五里。明万历《常山县志》卷之十五《杂纪表·古迹(丘墓)》记载:“太史范公冲墓,在县北三十五里容车山下永年寺右。”清雍正《常山县志》卷之十二《拾遗志·寺观》记载:“永年寺,在县北三十里。唐大中十年(856)建,宣宗赐额容车。宋雍熙改元(984),更万寿罗汉寺。祥符六年(1013),改为今名(清嘉庆县志称‘改赐今额’)。赵鼎、魏矼、范冲避地南来,尝寓此寺。”根据上述记载,容车寺名称由来及其创建时间和所处位置,就十分清晰了。
(二)唐僖宗光启二年(886)之前,无相禅师前来住持容车寺。宋释赞宁编纂的《宋高僧传》,奉敕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起编于太平兴国八年(983),成书于端拱元年(988),其卷十三《后唐漳州罗汉院桂琛传》记曰:“释桂琛(867-928),俗姓李氏,常山人也。甫作童儿笃求远俗。……既冠继踰城之武。求师得‘解虎’之俦。乃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矣。……以天成三年戊子(928)秋,……已俄示疾数日安坐告终。春秋六十有二。僧腊四十。”宋释慧洪编成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的《禅林僧宝传》之卷四《漳州罗汉琛禅师》 记曰:“禅师名桂琛(867-928),生李氏,常山人也。幼卓越,绝酒胾。见万寿寺无相律师,即前作礼。无相拊其首曰:若从我乎。乃欣然依随之。父母不逆也。年二十余,即剃发为大僧。……后唐天成三年戊子(928)秋,……乃还示微疾,沐浴安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二夏。”根据上述两则僧传,结合传撰者所处时代及其他相关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厘清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桂琛出生地常山是浙江常山,其剃发受戒之寺在本县范围,是不容置疑的。《宋高僧传》卷十三《梁福州玄沙院师备传》记曰:“得其法者众推(常山)桂琛为神足矣。至今浙之左右山门盛传此宗法嗣繁衍矣。”清光绪《常山县志》卷六十二《人物志·仙释·补编·五代》引用《两浙名贤外录》云:“桂琛,邑人。幼卓越,绝酒胾。为万寿(寺)无相禅师侍者。年二十,即剃落为大僧。”上述《宋高僧传·桂琛传》所载“既冠继踰城之武”,即刚满二十就走进距离县城“半步”(距城很近)的寺庙。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一武合三尺。其二《宋高僧传》中的常山“万岁寺”应是“万寿寺”的笔误。前述涉及的无相大师,即有“解虎”之称、曾受过皇帝紫服之赐的唐末江南高僧,大量史料证实其在世时间大约为公元800-890年,并且是在住持常山“容车寺”时圆寂的。他住持容车寺期间,寺名并未更改,为何《宋高僧传》说桂琛“乃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呢?事实上,这里有个凑巧,释赞宁在公元983年回到杭州灵隐寺开始采编《宋高僧传》时,距离无相大师入寂已有近百年之久,而此时常山(容车寺)正在为纪念罗汉桂琛禅师申请赐名“万寿罗汉寺”[清雍正县志所记“宋雍熙改元(984),更万寿罗汉寺”证明了这一点]。“乃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证明该史料是由衢州府某个机构临时采集上报的。这就说明:由于方言缘故(“岁”和“寿”方言音相近)或是相关环节上报者一时粗心造成了笔误———把“万寿罗汉寺”的简称“万寿寺”写成了“万岁寺”。其三,无相大师于唐光启二年(886)之前开始住持容车寺。宋释赞宁(919-1002),是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史学家,吴兴德清(今属浙江湖州)人,先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934)入天台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后往灵隐寺,专习南山律,有“律虎”之誉。吴越王钱俶委以两浙僧统,赐“明义宗文大师”。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降宋,赞宁奉阿育王寺真身舍利来到汴京,受到宋太宗高度器重,包括赐紫衣、封“通慧大师”等。太平兴国八年(983)奉诏回到灵隐寺开始采编《宋高僧传》,历时六年完成。由于是皇上交给的任务,赞宁始终兢兢于此不敢有丝毫怠慢,加上朝廷又为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得《宋高僧传》僧人收录比较全面、资料搜集比较周详、文字表述也比较精准。难怪宋释道原景德元年(1004)编成的《景德传灯录》,在相关内容上都直接转载《宋高僧传》 所记。宋释慧洪(1071-1128)字觉范,江西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是活跃于宋徽宗时期的黄龙派下名僧,又是盛名于当时的诗人、散文家、僧史家、佛学家。他在学习借鉴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 等僧史书籍的基础上编成了《禅林僧宝传》。该僧传比较注重作颂的缘由,并通过深入了解,对一些传记内容进行核实修订。比如关于“罗汉桂琛禅师”传记,就对《宋高僧传》作出两点修订,即将“万岁寺”订为“万寿寺”,将“僧腊四十”订为“坐四十二夏”。按照《禅林僧宝传》记载,桂琛应于唐光启二年(886)剃发亲事无相大师。另据史料记载,无相大师是唐五代著名诗人罗隐(833-909年,杭州新城人)在三衢最尊敬的两位朋友之一,罗隐于光启三年(887)(一说光启元年)归依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时,曾到三衢拜会无相大师,并作有《赠无相禅师》一诗。这一点又佐证了“无相大师于光启二年(886)前开始住持容车寺”。
(三)宋雍熙改元(984),更名为万寿罗汉寺,简称万寿寺。清雍正《常山县志》卷之十二《拾遗志·寺观》、嘉庆《常山县志》卷之十《寺观》和光绪《常山县志》卷十八《建置志·寺观》,关于“永年寺”有相同的记载:“永年寺,在县北三十里……宋雍熙改元(984),更万寿罗汉寺。祥符六年(1013),改赐今额。”前面所录《禅林僧宝传》记载“(桂琛)见万寿寺无相律师,即前作礼”和清光绪《常山县志》卷六十二记载“(桂琛)为万寿寺无相禅师侍者”,足以证明“万寿罗汉寺”简称为“万寿寺”。
(四)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更名为永年寺。依据如前(此略)。
黄冈山时期(南宋中后期至今)
明万历《常山县志》卷之二《山川表·山》记载:“黄岗(冈)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清嘉庆县志补充道:与容车山相连。)宋赵忠简公鼎、范公冲、魏公矼同隐于此山。三公死后,人慕之建三贤堂。久而圮。隆庆四年(1570),有道人住持此中,复建庵院等屋。”1987年版《常山县地名志》卷六《地理实体·山、峰》记载:“黄冈山,位于何家乡樊家西8公里,跨开化县。境内长3公里,宽1.75公里,海拔713米。因该山为黄壤土,故名。山东坡有古建筑黄冈寺。”黄冈山时期的常山万寿寺,先后用过万寿寺和万寿庵二个名称。
(一)大约在南宋中后期,黄冈山东坡建起了寺庙,名之为万寿寺,俗称黄冈寺。如前,明万历县志在记述“黄冈山”时,称“宋赵鼎、范冲、魏矼三公死后,人慕之建三贤堂。久而圮。”万历县志卷之十五《杂纪表·古迹》又载:“三贤堂,在十三都黄冈山。旧因宋赵鼎、范冲、魏矼三公隐居,后人建立。”万历县志即万历十三年(1585)编成的县志,其卷之十五《杂纪表·台榭》记载:“独往亭,在黄冈山上。宋赵鼎建,今废。[清雍正县志补充:(赵忠简公)镌手书唱和诗于石,后移石刻置(白龙洞四贤祠之)仰止亭(创建于公元1541年)壁间,今无存矣。]”其卷之十五《杂纪表·寺观》记载:“万寿庵,在黄冈山上。久圮。隆庆间(1567-1572),有一人自江西来住持,募缘重修。”1990年版《常山县志》第二十一编第五章第一节《文物》记载:“万寿寺,位于何家乡黄冈山。系南宋古刹,久圮。明隆庆年间重建。因安徽歙县梅氏在此出家为尼,故称万寿庵。”另据史料记载,赵鼎、范冲、魏矼三公的在世时间分别是:赵鼎(1085-1147年)、范冲(1066-1141年)、魏矼(1097-1151年);公元1151年正是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属南宋初期。综合上述记载可见,在赵鼎、范冲、魏矼三公谢世后的南宋初中期,当地人仰慕三公〔包括望亭(独往亭)思人〕而建起了“三贤堂”;在“三贤堂”濒圮的南宋中后期,佛教信徒和里中百姓将之修建成寺庙,并称之为万寿寺(俗称黄冈寺)。
(二)明隆庆四年(1570),改称万寿庵。如前,明万历县志在记述“黄冈山”时,称“隆庆四年(1570),有道人住持此中,复建庵院等屋。”万历县志在记述“万寿庵”时,称“万寿庵,在黄冈山上。久圮。隆庆间,有一人(清康熙县志称‘有道人’)自江西来住持,募缘重修(清嘉庆县志称‘僧募建’)。”1990年版县志在记述“万寿寺”时,称“明隆庆年间重建。因安徽歙县梅氏在此出家为尼,故称万寿庵。”由此可见,明隆庆四年(1570),安徽歙县梅氏自江西来黄冈山住持万寿寺,并出家为尼,因此改称“万寿寺”为“万寿庵”。
(三)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仍称万寿寺(但民间依然有称万寿庵)。清雍正《常山县志》卷之十二《拾遗志·寺观》记载“万寿庵”曰:“国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僧立如、天植募缘重建。”清嘉庆、光绪县志依然有“万寿庵”记载,却无“万寿寺”记载。1990年版《常山县志》记载“万寿寺”曰:“明隆庆年间重建。因……故称万寿庵。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大殿,同时建大悲阁、四贤祠为两庑。大殿后建观音堂,有寺产田10亩,仍称万寿寺。”
(四)清同治十二年(1873)起,万寿寺和永年寺香火共存。清光绪《常山县志》卷十八《建置志·寺观》记载“永年寺”曰:“同治十二年(1873),里中众姓(在原址)重建。”又记载“万寿庵”曰:“咸丰十一年(1861)被毁。同治六年(1867),僧卓然率智勤募捐建。”1990年版《常山县志》即1985年起编的县志专门记载“万寿寺”曰:“同治六年(1867),僧卓然募捐重修。此后,万寿寺年久失修,又遭‘文化大革命’破坏。”1990年县志未对“永年寺”作专门记载,说明该寺在这之前已圮;县档案馆馆藏民宗局档案记载:解放时未圮寺庙包含有永年寺和万寿寺; 可见,永年寺可能是在“文革”期间圮绝的。经深入了解得悉,自清末开始,当地百姓根据当时共存两寺所处位置,称“永年寺”为“黄冈底寺”,“万寿寺”为“黄冈上寺”。
(五)改革开放后,万寿寺香火渐旺。1990年版《常山县志》第二十三编第三章第一节《佛教》记载:“唐代以前即有佛教传入。著名的有塔山西麓的圆通寺、西峰尖下的昭庆寺和石崆山麓的华严寺(此为摘要)。县内相继建有寺院庵堂63座,较著名的还有护国寺(亦名北禅寺)、慈云寺、永年寺、福田寺、万寿寺……等,均有僧尼住持,清末逐渐衰落……1987年,残存寺院仅有华严寺、慈云寺、福田寺、万寿寺,僧4人、尼姑1人。”该县志在专门记载“万寿寺”时还说:“1987年起,黄冈村筹款数千元修建部分屋宇,现有偏殿100多平方米及大殿残垣。有僧3人。”据县档案馆馆藏民宗局档案记载:1992年,万寿寺被县政府批准登记,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96年,黄冈村又捐资重建大雄宝殿等殿堂。如今的万寿寺,正乘全域旅游东风,以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