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政协提案
关于县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00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18- 06- 29 10: 17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建议内容

 

民革常山县总支:

    首先,感谢你们支持政府工作以及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事业的关心。你们在常山县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建议》收悉。你们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建议,对于我们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县非遗保护工作现状

    (一)多次摸排,基本掌握非遗项目家底。自2008年常山县非遗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县委、县政府和文广新局高度重视非遗工作,多次对我县非遗情况进行排摸,基本掌握了我县非遗家底。近年来,文广新局通过建立健全“保护、传承、展示、信息”四大平台,加强保护、强化措施,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了新成绩。目前我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9项,市级非遗项目49项,县级非遗项目156项。

    (二)传保并举,全力创建非遗传承基地。目前,我们已与7名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别签订了非遗传承发展工作责任书,明确传承人工作职责、目标任务,按时发放传承活动补助经费。近年来,我县每年召开1至2次非遗传承工作座谈会,促进传承人主动与学校、企业开展联姻,培育特色校园文化、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以常山县五里中心小学婺剧传承教学基地、新昌乡小学猷辂拳传承教学基地、常山第一小学洪家拳传承教学基地为代表的基地建设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增强了非遗知识普及与传承力度。其中五里中心小学被列入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辉埠镇路里坑村、同弓乡彤弓山村被评为省级民俗文化村。同时,利用省文保单位里择祠,与传承人左江桥合作创建了600多平方米的“常山县武当太乙拳馆”,总投资120万元;根据县级非遗项目、明代常山籍清官樊莹的历史故事《樊尚书传说》和另一部当地优秀民间文学、已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宋代民间少女王琼奴与徐苕郎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琼奴与苕郎》,与民营浙江泓影•常山越剧团合作,先后创作编排成《清简樊莹》和《琼奴与苕郎》两部原创越剧大戏。“常山喝彩歌谣”这一国遗项目,通过队伍培训、开展喝彩大师海选等,进一步夯实“常山喝彩歌谣”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开展“常山喝彩歌谣”进百业活动,把“喝彩歌谣”融入酒店,在常山县华府大酒店建设喝彩歌谣传承基地,常年开展传承活动。

    (三)大力扶持,精心建设非遗展示场所。投资150万元,将文化馆一楼改建成县级综合性非遗展厅;与传承人合作,建成面积逾1000平方米的“常山传统榨油技艺展示馆”。同时,利用非遗资源和旧校舍、祠堂、农村文化礼堂、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场所,大力推进各类非遗展示馆(厅、室)和传承基地创建。目前,全县共有各类非遗展览馆(厅、室)10余个,同时,全县20余个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也成为展示非遗项目的重要场所。

    (四)汇集众智,着力固化非遗记录载体。我们对全县158项非遗名录进行文字记载、影像拍摄、分类汇编。编纂出版了包括《非遗集锦》《民俗大观》共9册常山历史文化丛书。5年来,编纂“金川浪花文化丛书”,目前已出版《王琼奴》(连环画)、《常山四贤》(连环画)、《民间上梁喝彩习俗》等书籍9册,还单独编纂出版了《琼奴与苕郎》小说、《武当太乙拳(宋氏门)》《为常山喝彩》《喝彩歌谣代代传》等非遗书籍。

    (五)加大宣传,大力树立非遗项目品牌。近年来,文广新局不遗余力加强我县特有非遗项目的宣传,多渠道、多方式,联合多部门,内树概念、外树形象,着力打响我县非遗项目品牌。例如:利用《远方的家——北纬30°》等节目来常契机,推出常山贡面等我县特色非遗项目,提高了贡面的知名度。同时,积极参加各级展示活动,我县的棕编、蛋雕、漆画、糖艺、贡面等吸引了大量的关注。我们积极鼓励文艺骨干围绕非遗创作文艺作品,并组织参加各级文艺表演。目前我县已推出了《琼奴与苕郎》歌曲和戏剧,胡家神龙、猷辂拳、洗马舞等也多次在各种文艺舞台上展示。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利用数字化手段,实施抢救性保护。利用先进的二维扫描、三维建模、数字摄影与图象处理等技术,对濒临消亡、价值重大的项目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存档,在我县国际慢城核心区建设非遗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对项目和传承人,特别是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现状、独特工艺、制作流程和代表作品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实施抢救性保护。

    (二)将“非遗”项目与地方文化品牌结合,打造地方“非遗”特色品牌。通过举办春节元宵文化活动、农村文艺汇演、一乡一节等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和民间手工才艺大赛。以地方特色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为切入口,策划创作相关微电影、文艺节目,宣传当地走街串巷、守住乡愁和记忆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打造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组织各地知名人士和知名作家来我县采风,挖掘我县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从而带动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有计划引进手工艺类“非遗”代表传承人和“非遗”文化产品,按照手工艺类“非遗”文化传承、生产、销售、体验、互动的模式,以“静态+活态”的立体展示形式,在慢城核心区创建“非遗”主题公园或“非遗”文化展示一条街,或在慢城建设中打造非遗文化旅游观光新亮点。

    (三)提高认识,加大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扶持力度。县政府将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将非遗普查、调研、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列入经费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发掘、宣传、保护,并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的支持,按照省里配套给予省级、市级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经费补贴,继续为生活困难的传承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有责任的开展传承活动。改善传承人的工作环境,对传承人授徒传艺、开展传习活动也适当给予经费支持。

    (四)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与媒体合作,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开展非遗展示展演进学校、社区、企业活动,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堂,聘请民间优秀艺人进行教学,建立艺术实践或技艺教育基地,多渠道培养人才,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后继有人。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非遗保护职责,切实形成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合力。

    (五)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开发性保护。按照“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保持传统风格和本真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项目保护单位以及有市场潜力的手工艺人开展产业化开发。加大公共财政对非遗保护投入的同时,探索民间合作的新机制,对经过认证从事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的企业和个人,实施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相关优惠政策,吸纳社会资金注入,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与县政府办联系。欢迎你们继续关心和支持政府工作。

 

 

    主管领导:王  俊  联系电话:13587116672(676672)

    承 办 人:张  乐  联系电话:18767081398(551398)

    邮政编码:324200

 

 

 

 

                                     常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