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8- 02- 24 09: 01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作者:特约撰稿人 黄晓东 编辑:鲁致远
常山地处金衢盆地西首,是水陆转运货物集散之地,为闽、浙、赣、皖四省咽喉,有“两浙首站、八省通衢”之称。常山港、里港溪、三里滩与古城山水相依,常山港与古县城为钱塘江上游重要的商埠,历史上呈现“日望金川千张帆,夜见沿岸万盏灯”的繁华景象。然而,历经社会变迁与发展建设,常山古城池多数构筑几近湮灭,在北门与里择祠片区尚有较为集中成片历史街区。里择祠片区已被批复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北门片区规模范围相对更大,街巷院落更为完整,适逢常山申报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街区,追踪溯源,深入探究北门片区如此珍贵集中成片的历史空间特色价值,对建设“江南水乡风物清嘉的文化名县”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屏山观澜因势达港
北门街区处于明清以来城池东南角,与屏山、展衣山、孔家坞、里溪港、常山港、十字街等山水关系依托紧密,形成北依屏山、南望塔山、西承县治、东通溪港的山水格局。
屏山、展衣山、孔家坞、文峰塔、塔山、屏山、察院、关帝庙、城隍庙、忠烈庙、副总府、文公祠、天后宫、药王庙、城门城墙等城池名胜要素的山水格局关系延续至民国。1949至1987年,城墙被拆除废弃,北门片区与古城池整体的历史城市空间结构被破坏;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城市快速建设发展,机动性快速道路与多层建筑,街区被城市机动性道路及多层住宅包围,进一步割裂了北门街区与古城之间的关系。
据明·常山县治图(载于天启《衢州府志》)、清·雍正《常山城池图》、清·光绪《常山城池图》,屏山、孔家坞、城隍庙、忠烈庙、副总府、文公祠、北水门、东水门、小东门、迎思门(东门)、观澜门(北门)等重要古城池公共文化建筑及城池防御要素遗址均位于该片区内,横街、大街、龙门路等为历史街巷。历史上北水门与东水门之间的水系贯穿基地,流入里溪港。周边为县治所、万寿宫、天后宫、药王庙,隔街相望文峰塔、里择祠,东侧为城墙与护城河、养老院、里溪港(内河)与常山港。所以北门街区历史上为公共文化设施、宅院府邸居住、市井商业与商埠繁华之地。
庙堂宗祠牌楼名胜
北门片区分布有屏山巷城隍庙、法院街忠烈庙、察院行台(副总府)、中山公园遗址、孔家坞(泉水)渠等历史遗址,此外北门街区也为宗族聚居之地,遗存有新建巷程氏宗祠、琚氏宗祠;法院街叶氏宗祠、孙氏宗祠;法院街至清河街牌坊林立,分布有兄弟进士坊遗址等。
常山城隍庙,据县志记载:“始建于宋,历经移置建于屏山东麓。康熙二十九年重建,乾隆四十二年改建,嘉庆七年又改建至二十一年建成。”其规模之雄伟,雕塑华丽,远近驰名,在东南各省县城绝无仅有。原城隍庙位于屏山东麓(即农机试验场和环卫所所在地),占地百余亩。该庙坐北朝南,包括庙前围墙在内共有正殿偏厢、亭台楼阁五进。入围墙东西圆顶大门,抬头即见两进大门,正门上方嵌有石刻盘龙匾额,书写“常山城隍司使庙”。民国三十三年(1944),抗日战争时期,隍庙遭日机轰炸后,国民政府未及时抢修,又被李春芳、陈泽民等人假公肥私,大肆拆墙运料,彻底毁灭,使一座名驰全省的大型古建筑荡然无存。
中山公园位于屏山东麓(原县职教中心校区内),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所建。园分二区:路东园区占地五亩余,引孔家坞泉水流经园内,筑有青石拱桥一座,有五级台阶至桥面,两侧雕花栏杆。园内遍植奇花异木,且布有假山,规模虽小,亦可称一景。路西园区,沿路筑驳堪上方嵌青石额匾一方,额为“中山公园”。中有通道十二级台阶经楼底进入园内。驳堪上建楼三间,两边有台阶登楼,楼上有栏杆、走廊。楼正中置木匾,额为“中山纪念堂”。中堂布置孙中山遗像,左联“革命尚未成功”,右联“同志仍需努力”,横批“天下为公”。遗像下有《总理遗嘱》一文,供游人凭吊。纪念堂前设六脚雕花樟木圆桌,左右各有茶几太师椅一对。厢房两边,一为布展革命文物,一为会议厅,厅内有长方形大会议桌和靠背椅沿走廊板壁,上部为勾子花窗。屏山山麓开辟大操场,占地面积十余亩,供集会时用。山顶立有三角形青石纪念碑一座,高约丈余,上书“中山纪念林”,整个屏山遍植林木,郁郁葱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公园荒芜倒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路东园陆续建为民房,路西园区建为城关三小。
常山为浙赣交尽之地,又是水陆交汇之处。凡赣入浙陆路转水路,或由浙至赣水路转陆路,均在常山“中转”。为方便商贾往来,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豫民傅文龙、杨国仁、柯宏远、李腾敷等倡建万寿宫(俗称江西会馆),为豫民暂住提供方便。咸丰八年(1858)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复建,1985年拆除,改为粮食局办公楼。由于其功能特殊,故建筑格局与一般寺庙迥异。据光绪县志记载:“深二十九弓半,广十三弓,内三进,塑像祀许旌阳妙济真君。有楼有台有回廊,有后轩,他如客舍庖厨毕备。”按每弓五尺计算,占地面积为深六十四米,阔二十四米,共一千五百三十六平方米。万寿宫坐落龙门路,坐西朝东,门前为路,后与县行政大楼围墙相接。整座建筑,四周设防火墙,青砖清嵌,高约八米,设一正门二边门。进门首进为戏台,台高约六尺,人需从戏台底通过。二进是大殿,大殿两旁回廊有门窗,亦明轩,供过往客商住宿。后进与大殿相连,有小天井,为厨房等生活设施所用。大殿右侧天井旁有水井,此井长年不竭,井旁居民饮用称便。井旁有小门通往积谷仓,整幢建筑贴墙均有木柱支撑。
宅院府邸市井忆乡
明万历年间,县城有直街、横街,先横后直街、新街等4条主街,十九条巷弄。清光绪年间,巷弄增至四十条。民国期间,有龙门口街、南门街、大街、小东门街、西门街、北门街、横街、大东门街、牌楼底街等九条主街、六十条巷弄。
北门片区尚存格局与风貌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巷系统,成为具有特色的街道生活空间。主要有解放街、屏山巷、法院街、李家弄、王家弄、新建巷、利民一弄、上水四弄、上水一弄、上水三弄、育新弄、前进弄、为民弄、孔坞弄等。
北门街区宅院府邸合院分布众多,历史建筑合院五十六处,传统风貌合院民居建筑七十余处。如李家弄2号、大街25号花轿行、为民弄22号民居、法院街26号民居、教堂等民居,皆是具有杂糅之风的特色构筑物,明清浙西南民居和民国混杂洋式及之后不同时期形成的坊门、特色台门、门头、门罩、花墙、檐头、屋面、手印空斗砖墙、木雕、石雕、门窗装饰等。
古井名泉也多,如解放街171号民居古井、前门井、王家井、新建巷北侧古井、利民一弄32号民居古井等。
民居内古树名木花卉主要有槐、银杏、枫杨、柚、梧桐、雪松、黑松、香樟、含笑、海棠、桂等,以及地方花草:常山草果、芍药、紫草、菖蒲等。
民俗风情技艺人文
常山老城悠久的历史积淀,解放街与法院街分布着一定数量的传统餐饮与商业老字号,孕育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与技艺人文,同样也体现在北门历史街区。如:“上梁”喝彩、朝庙、竞渡等风土民俗习俗;漕运等生产商贸习俗;岁时节日、包头挂蚊帐、起土和退土等消费习俗;坐月和满月、“四个月”和“对周(周岁)”、拜堂和闹洞房、祝寿等人生礼俗;“拜七”、除夕祭祖等人生礼俗;立春、小年、冬至、春节等岁时节令习俗。地方民间文学艺术也广为流传,如:《琼奴与苕郎》(2012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清官樊莹》等传统曲艺、《常山新桥十番锣鼓》民间音乐;《武当太乙拳》(2012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体育与竞技。还有木作、建房、篾器制作等地方技艺,胡柚、油茶等风物特产,乌米饭、常山醅糕等特色名吃,方文彬、李昭炜等著名历史人物。
常山老城北门片区是浙江省县级城镇中集中成片保留符合申报条件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充分挖掘该片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内涵,彰显“四省通衢两浙首站杂糅之风、依山面水庙堂宅院乐居之乡、走街串巷市井商业繁华之所、承古纳新文创再生根基之地”的地方特色,增强文化自信,以历史文化资源为驱动力,促进常山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转型与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