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政协提案
关于常山县政协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第161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3- 07- 15 08: 53

信息来源: 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建议内容

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县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建议

政协教育组   王文卿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提出打造 “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新高地”’奋斗目标。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召开高规格职业教育大会,出台《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投资近10亿元,引进吉云教育集团,创建常山技工学校,整体迁建衢州数字工业学校,职业教育办学类型更加丰富,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县的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体量不足。近几年我县初三毕业生2650人左右,根据今年的招生情况公办及民办普高约1600人,另有近200人选择县外中职学校或随父母到工作地就读,留在本县就读中职学校的生源仅为850人左右,职业教育资源供大于求,各中职类学校招生竞争激烈。

二是人才培养特色不明。当前,我县职业学校认真研判区域产业特点不够,在专业建设上未彰显出区域性特色,学校之间的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县域内相关产业的适应性还不足,其专业设置难以实现专业和产业撘欢砸粩对接,在培养具有跨职业能力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明显滞后。

三是校企双方合作不深。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形式内容不够丰富,职业学校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的力度不够,还停留在以提供实习岗位为主的初级阶段。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中职学校学生升学需求不对等,致使企业参与中职学校办学的热情不高;职教高考改造后学生以升学为主,中职毕业留常就业人数减少,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乏力。

二、提升我县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定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202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我们建设现代化,就要抓制造业,搞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力培养产业工人。”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充分展现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和受教育者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以优质的教学环境、一流的课程和师资来赢得社会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同,让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并接纳就读职业学校也有美好未来。

二、协调创新,满足多层次教育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质朴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开放性和融合性。没有哪一种教育能像职业教育这样把政府、市场、企业、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要让各具特点、各有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一方面,要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通机制,形成职普之间互利合作、协调共生、各美其美的教育生态,鼓励职业学校与职业院校、开放大学以及各类继续教育机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在强调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要落实职业学校实施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鼓励职业学校走进企业帮助企业培训员工,让产业工人与时俱进地接受继续教育,实现能力迭代和技能提升。

三、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良性互动。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企业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持续推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学校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在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共建、校企合作等层面,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探索办学模式改革。要着力破解“校热企冷”现象,出台“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打通校企合作“肠梗阻”难题。

答复意见

王文卿委员:

您在常山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县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常山县以职教改革“五统筹”为契机,整合资源、聚合要素,全力推动办学模式和育人机制创新,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职业教育质量快速跃升。

一、创新“合作”搭平台,推动区域职教发展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按照“立足长远发展、突出本土发展、注重借力发展、聚焦错位发展、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制定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一是“一个意见”谋篇布局,制定实施打造省际职业教育高地战略目标,由政府统筹,教育、财政、人社等其他部门共同制定并出台《关于打造省际职业教育高地的实施意见》。二是“两校融合”错位发展。成立常山职教中心组织框架,推进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和常山技工学校两校融合发展,形成政策均衡共享、业务统筹共管、资源多方共用的发展模式。三是“三项联盟”协同推进。在“山海”、省际、国际3个层面建立职业教育联盟,积极构建数字化场景,整合区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推动产教融合共建共赢,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注重“突破”强引领,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作、校企配合”的原则,形成行业、企业、协会、学校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一是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学校青年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签订企业名师带徒协议,分级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队伍。二是实施学生技能提升行动。2022年8月,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计算机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赛项,荣获三等奖。三是实施校企合作开放教学。创设车间课堂,开设4天常规课程加1天企业生产技能课程的“4+1”课堂,将教学活动拓展到生产现场,聘请技能大师进校入班授课,持续深化工匠学院运行管理模式。

三、聚焦“改革”抓统筹,擦亮学校办学特色

实施职业教育长学制、全链条发展进程,构建“中职+高职+社会培训机构”的常山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一是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突出符合数字化改革方向,重点打造数控加工技术和汽车应用与维修两个省“双高”建设专业,2022年中期评估中分别被评为优秀和良好等级。二是实施职普融通发展工程。衢州数字工业学校与紫港中学合作创办职普融通班,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发展。三是实施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工程。在数控、电气两个专业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常山县高端零部件产业,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培养核心紧缺技术技能人才,为衢州市打造全国一流高端零部件产业高地提供新动能。

四、多措并举保招生,踔厉奋发育匠才

2022年,常山技工学校招生工作坚持“立足本省、拓展外省”的工作思路,以“扩大学校影响、吸引优秀学生,提高生源质量”为工作目标,提前筹划、多措并举,确保招生宣传工作有序开展,学校首届招收学生共817人,学生来自江西、四川、青海、广西等12个省份,其中浙江省432人,省外385人,省外生源以江西上饶地区为主,共计365人,占总人数44.68%;省内常山县205人,衢州(除常山外)143人,省内其他地区(除衢州)83人。主要做法:一是思想统一,确保招生工作主动。学校组建了招生宣传工作专班,全面部署、统筹安排,形成“人人都是招生宣传员”良好氛围。二是分头出击,配强招生队伍力量。学校以“立足常山、面向衢州、辐射四省边际”为招生工作总体思路,“目标明确、多头并进,确保数量、兼顾质量”。共成立8支招生队伍,招生团队先后走过4省12县,奔赴62所中学开展200多次招生宣讲活动。三是集团牵线,深挖省外学生资源。充分利用集团产学研合作平台,挖掘东西部协作资源,在四川省泸州、大凉山等地拓展生源。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宣传“浙江省优惠的教育政策和丰富的就业岗位机会”,集团积极与当地政府和企业沟通,以“政府补助一些,学校减免一些,企业支持一些,自身承担一些”的模式,吸引学生来校就读,同时针对省外招生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加大奖励力度。

下一步,我县将持续深化思想认识,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拓展职业培训途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强化激励、考核等工作机制,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工作持续向上向好发展。一是统筹招生,坚持中职学校错位发展、融合推进。按照衢州数字工业学校以职教高考、区域中高职一体化、“3+2”贯通培养为主,在县域内进行招生;常山技工学校根据培养高素质、多元化、技能型人才发展需求,结合职教发展战略,以县外为主,县内为辅进行招生,做大县域职教体量。二是整合资源,出台《常山县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意见》,制定常山职教中心定期协商工作机制;成立育训结合的培训中心,加快培训力度,力争9月底前完成民生实事项目各项指标,推进县域培训数据共建共享,通过“浙学通”发布培训信息、接受报名和培训签到,实现职业教育培训信息和培训成效可追溯。三是校企提升,发挥行业协会引领和指导作用,建立“政、校、行、企、研”五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探索多赢的合作发展模式,以培养定位为切口,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规范的有效对接。整合人社、教育合作资源,加快建设“大场景、沉浸式”的“校区+厂区”“专业+产业”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拿证留常山、服务走出去”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改革。年度完成校企合作企业10家以上,实训岗位达到500个以上;设立“企业+品牌”特色产业学院1个以上,设立“工匠+大师”工作室2家以上。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与程霞联系。

主管领导:胡志良  联系电话:13567077079

承 办 人:程霞 杜成龙    联系电话:18767054816

常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