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2165835-021/2022-752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2-10-08 | |
发布单位: | 县审计局 | 有效性: |
02165835-021/2022-75206
主动公开
2022-10-08
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22-10-08 19:06
信息来源: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根据审计法及相关规定,县审计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主责主业,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组织开展了对2021年度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监督。
审计结果表明,202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上级工作要求,认真执行县十六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的预算,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县财政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良好。
——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县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分别为15亿元和13.27亿元,分别增长23.1%和25.2%;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8.48%,同比提高1.53%,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争取一般预算转移支付资金26.55亿元、债券资金 10.2 亿元,有力弥补财力缺口,为全县重点支出提供有力保障。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2021年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农林水、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达41.77亿元,同比增长8.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9%,民生保障力度持续提高。
——节支增效质量稳步提升。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硬化预算约束,大力压减非刚性非急需支出,2021年对72个非重点项目压减资金1884.83万元;升级“公物仓”,2021年将1884件总价约363.97万元的闲置资产统一纳入“公物仓”管理,调剂资产1601件总价321.2万元,有效减少支出,节约了财政资金。
——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有力。对上年度审计查出的问题,有关单位按照要求,认真组织整改。上年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83项问题,其中79项问题已整改到位,4项问题部分整改到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出台文件17个,整改收回资金349.32万元,重新拨付资金71万元,调账处理2314.06万元。
一、县级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主要审计县财政局具体组织的本级预算执行和编制决算草案情况。县级决算草案反映,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68.16亿元,总支出68.16亿元;政府性基金总收入48.46亿元,总支出48.46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0.2亿元,总支出0.2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2.9亿元,总支出12亿元,当年收支结余0.9亿元,滚存结余9.29亿元。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管理不够全面规范。一是上级提前下达的2021年度转移支付资金10笔未编入年初预算,涉及金额5928.32万元。二是县扶贫专户收回统筹资金安排使用时未按程序编入年初预算,涉及金额385.75万元。三是41笔预算追加超过规定时限。
(二)财政资金统筹盘活不够到位。主要包括:各类退回资金和以前年度结余资金共677.23万元滞留在扶贫专户,未上缴国库统筹使用;扶贫小额贷款结余资金359.14万元未盘活使用。
(三)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短板缺位。一是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制度未执行到位。二是预算绩效自评工作开展及督促不够到位。
(四)预算项目库未及时清理。一是2021年储备的1年期项目,在2022年未及时清理退出项目库。二是4个预算项目存在重复录入或错误录入未进行删除。
(五)采购程序执行不够规范完整。一是备案登记不规范。个别单一来源采购项目在外网备案和内网备案时存在确认书采购类型和采购方式不一致的问题。二是公示内容存在遗漏。个别单一来源采购公示过程中缺漏专业人员的姓名、职级职称、工作单位等信息。
(六)政府财务报告不够全面准确。一是2家单位编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时科目录入错误,涉及金额1.33亿元。二是1家单位6.63万元固定资产未编入政府部门财务报告。
二、县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对县级预算单位进行了全覆盖数据分析,并就部分单位和事项进行了现场审计和重点核查。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执行率偏低。由县本级财政资金安排的83个运转类项目预算支出执行率低于50%,涉及预算金额1.53亿元,其中:41个项目预算执行率为0,涉及预算金额9543.85万元。
(二)扣回款项未返还财政。个别单位从财政预算安排的编外人员经费中垫付产假工资2.34万元,未将生育津贴中扣回的产假工资返还财政。
(三)自立名目收取补助。个别单位以经费补助的形式向其他单位收取资金53.7万元。
三、乡镇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对紫港街道、白石镇和同弓乡3个乡镇(街道)开展财政决算审计和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监管不够到位。一是乡政府代垫农业园区土地租金94.77万元未收回。二是乡财政所结转结余3年以上专项资金17.09万元未及时清理。三是多支付征兵奖励0.63万元。四是公款竞争性存放执行不够到位。
(二)内控管理仍待加强。一是新增固定资产7.4万元未入资产账。
(三)项目管理有待强化。一是部分项目台账管理不规范,未能完整提供相关工程项目资料。二是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后期管护不到位。
四、政策落实及专项资金管理审计情况
围绕上级和县委、县政府重大改革和决策部署,重点关注惠企助农政策落实、企业应急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惠企助农政策执行不到位。一是2020年度外向型经济财政补助资金拨付迟缓。二是2020年度县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尚未拨付。三是2021年胡柚促销活动奖励资金未拨付。
(二)企业应急专项资金使用超期限。2019年至2020年期间,4家企业使用7笔应急专项资金时超过10个工作日的规定期限,未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规定限期使用转贷资金。
(三)2个项目多获财政补助11.62万元。一是1家企业重复享受县级科技项目补助,涉及金额10万元。二是将工程项目实施产生的政策处理费1.62万元,列入奖补范围。
(四)部分财政资金绩效不佳。一是2个财政补助项目未投产。二是“夕阳红”食堂试点建设项目运营率低。
五、民生项目及生态文明建设审计情况
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统一部署,开展储备粮管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钱塘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专项审计调查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一)储备粮管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1.粮食质量管理不到位。一是成品粮不符合合同约定质量标准,涉及数量15.1吨。二是2019—2021年各粮站在收购粮食时未检验粮食质量指标。三是县级储备成品粮验收程序执行不到位,未按要求提供粮食出厂检验报告。
2.县粮食收储公司多获财政补贴53.25万元。
3.合同执行不到位。一是未对成品粮轮换次数未达标企业扣除轮换费用,涉及金额3.34万元。二是未按合同约定对逾期未提清货物作出违约处理。县粮食收储公司未按合同约定对3家企业收取逾期仓储费,涉及金额5.35万元。
4.制度建立执行有待加强。一是未按要求健全粮食库存检查制度。二是未按要求发布常规粮食质量检测信息。三是未按规定建立粮食质量安全事故处置预案。四是县级储备成品粮存在轮换程序不规范、保管明细账未反映出入库情况等问题。
(二)钱塘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1.河道巡查工作不到位。存在4处污水流经步行道直排龙绕溪、龙绕溪堤坝内侧上蒋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失管形成黑臭水体的情况。
2.小微水体数据更新不及时。县域流域内小微水体的总体情况数据为2017年“全域剿灭劣Ⅴ类水体”治水大会战排查汇总表数据,未能提供截止2021年底小微水体及水质情况。
3.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责任履行不到位。一是常山县赵家坪污水泵站2016年建成后未办理接交手续,长期闲置。二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不善导致出水管道堵塞,形成黑臭水体或者污水直排池塘的情况。
4.工程未验收,履约保险失效。龙绕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彤弓山段工程项目未验收,但是履约保险已失效。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1.常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偏慢。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仅完成初步方案,未达到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常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的进度要求。
2.土地违法案件执行不到位。县资规局未及时向球川聚力厂房经营有限公司征收没收作价款2.1万元。
六、项目保障审计情况
为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开展了芳村镇农民集聚工程预算执行审计和县旧城改造征迁预算执行审计。
(一)芳村镇农民集聚工程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1.建设程序不规范。未能及时提供工程变更、签证相关资料。
(二)县旧城改造征迁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1.服务管理有待规范。天马街道与第三方公司签订的合同中服务内容包括评估调查、跟踪审计等,但跟踪审计监督独立性不够。
七、审计建议
(一)规范预算编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将应纳入年度预算管理的资金全口径纳入预算管理;规范预算追加管理,依法规范预算调整,增强预算约束力和严肃性。
(二)强化预算执行,着力提高预算绩效。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有机结合,对预算执行进度慢的项目取消或核减下年预算。加强预算执行全过程监督,对预算执行较慢、预算绩效不高的项目及时进行调整或收回资金,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资金支持的领域,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盘活存量资金,促进资金合理配置。加大盘活财政资金力度,全面梳理存量资金,摸清底数,对沉淀的专项资金进行重新安排,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促进预算资金管理使用的良性循环。
(四)压实整改责任,构建整改长效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整改责任,认真整改历年审计查出问题;完善整改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检查督查机制、结果运用机制、追责问责机制,确保整改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