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2165835-012/2021-711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1-04-14
发布单位: 县人力社保局 有效性:
  • 信息索引号:

    02165835-012/2021-71112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2021-04-14

  • 发布单位:

    县人力社保局

  • 有效性:

  • 统一编号:

常山县人力社保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1-04-14 17:13

信息来源:常山县政府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常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常山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全会精神,把握好“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这一新目标新定位的丰富内涵和鲜明导向,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围绕“服务大局、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主线,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全面推进人力社保各项业务。

一、主要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一)人才工作完成情况。截至12月底,全县通过系列评审取得各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共有338人,其中高级88人,中级102人,初级148人;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6166人,完成全年考核目标的137%,高技能人才新增取证数760人,完成全年考核目标的117%,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使用909.4405万元,完成全年考核目标的175%。

(二)就业工作完成情况。截至12月底,全县城镇新增就业5740人,完成全年考核指标的229.60%;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268人,完成全年考核指标的189%;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4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47万元;开发“绿色”公益性岗位585个;东西部劳务协作帮扶643人,动态管理平台建档立卡人员核实人数18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6%,全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三)劳动关系工作完成情况。截至12月底,共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134件,当期审结案件140件,仲裁结案率为100%,调解率83%,结案经济标的369.8万元。共受理劳动监察举报投诉案件137件,结案率97.8%,为147名工人讨回工资132.2万元。

(四)社会保险工作完成情况。截至12月底,我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7%。全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共208485人(企业参保90782人,当年增加6480人;居保参保117703人;企业养老退休29810人;城乡养老退休48194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共42157人,当年增加3305人。机关养老保险参保10924人,当年增加218人。实体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350069人,电子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 142123人。

二、特色亮点工作情况

(一)围绕稳就业,全力以赴护企复工。一是积极探索“共享员工”跨企上岗模式。针对服务行业企业受疫情影响无法开工、员工闲置,加工制造业企业用工短缺问题,通过县人社局对接调剂,实现跨企业、跨行业上岗,抱团共赢。截至目前,全县参与“共享员工”企业超过30家,“共享员工”人数高峰达346人次,实现了稳就业、促用工双赢的效果。二是兑现政策为企纾困。截至12月底,累计返还社保费2004.41万元,涉及企业528家;累计发放稳岗补贴83.79万元,涉及企业41家;开展疫情期间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发放补助59.96万元,涉及企业23家,惠及1144人;发放民营工业企业招工补助132.8万元,涉及66家企业共1014人;发放疫情期间促企用工交通补贴6.28万元,涉及22家企业的244人;发放企业用工监测补贴13.88万元,惠及173人。2020年3-11月共减免社会保险费14985.04万元。其中,减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3197.83万元、工伤保险1175.62万元、失业保险 476.54万元、建筑工伤 132.06 万元。三是扎实推进精准脱贫。通过“复工直通车”,保障东西部地区员工员工安全回常返岗;派驻“招聘专员”,全力助推古蔺建档立卡人员来常就业。今年以来与古蔺就业部门开展互访6次,多渠道向古蔺推送就业岗位1823个,意向对接求职群众1291人次,达成就业意向371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员56人。截至目前,累计兑现常山企业吸纳古蔺贫困人员稳定就业一次性奖补24.2万元,兑现在常山稳定就业古蔺贫困人员就业及租房补贴13.95万元,2020年在我县稳定就业3个月及以上中西部22省贫困人员643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

(二)围绕惠民生,大幅提升就业创业质量。一是做优政策平台。在全省率先出《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该政策从鼓励来常山创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做强创业孵化平台、提升创业培训、强化基层创业平台和加大创业金融支持六大方面发送“红包”福利。2020年新增各类经济实体4250家,其中返乡入乡企业680家,带动就业3.1万人。二是重磅推出“云招聘”平台。联合省华数集团共同创新推出全省首个“云招聘”平台,依托大数据,提高双向选择效能。该平台自2020年8月份运行以来,企业入驻163家,滚动提供岗位1995个,个人注册数1180人,预约面试63人,实际入职345人。三是升级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平台。转型升级大学生创业园,集办公、物流、仓储、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创业孵化基地。10月28日常山县大学生创业园隆重开园,全新打造的现代化创业园已入驻企业41家、品牌34个、常驻网红12名,园区预计年销售1.5亿元,年带动就业300人。四是打造云上常山品牌。围绕我县“云上常山•网红之城”建设,创新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提出创业意识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创业提升培训三档培训模式,从加强顶层设计、产业集群、产业应用、人才支撑、营造氛围五大方面全面落实落细。截至目前,共排摸出50名直播重点人员和重点直播号,开展创业培训33期,累计培训学员1895人。全年累计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43人,发放金额共计22万元;申请贷款贴息备案企业42家,累计贷款额度达1200万元。

(三)围绕促发展,全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今年以来,顺利开展2批“英才荟”人才引进工作。成功录用各类高端人才25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5人。二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再创新城。通过多方走访、调研、对接,成功为我县常纺公司与东华大学牵线搭桥,双方达成合作意向。8月8日,常纺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省博管办文件批复,正式成立。三是“人才飞地”成功布点。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完善“智汇常山工程”的若干意见》(常委〔2017〕26号)文件精神,依托我县驻外机构或当地人才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中介猎才、飞地聚才”等第三方引才效能,扩大招才纳贤覆盖面。目前,人才工作站通过武汉当地各类引才论坛、高校官网、综合群聊、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途径及高校宣传栏、人才市场招聘栏等实地途径为我县发布企事业单位引才公告300余次。四是校企合作再添招才新引擎。与东华理工大学顺利签订校地合作战略协议,10月24日赴东华理工大学举办“智汇常山 筑梦未来”常山县大学生引聚倍增行动东华理工大学专场招聘会。此次招聘会我县22家企事业单位参会,提供岗位363个,吸引参会大学生近3000人,投放简历超300余份,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21人。五是职业技能大赛助推技能人才工作。9月19日举办常山县常山阿姨技能大赛,从179人参赛者中产生了151个高级工。10月28日举办“常聚匠心  技动衢城”2020年衢州市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开展盆景制作(园艺布景)、中式烹调师、育婴员三个工种的技能比武。六是推动人才培养基地技工学校成立。主动作为、积极对接,今年6月全市首家民办技工学校——衢州市赛得前进技工学校在常山县正式获批成立;成功引进吉云教育科技集团,与县政府合作创办技工院校,12月30日,常山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吉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常山技工院校”项目投资协议书。

(四)围绕优政策,稳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扎实推进2020年度事业单位人员招录。有序组织开展事业招考、教育系统、卫健系统等各类招考,其中教育系统签约录用76人、卫健系统签约录用56人;社会公开招考录用事业单位人员96人。二是按时完成机关事业编外人员薪酬福利总量核定。根据各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现有人数和全年收入情况,完成首次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薪酬福利总量的核定,共涉及108家机关事业单位625人,其中乡镇街道13家75人是按人均8.4万元/年.人核定总量,其他按7万元/年.人核定总量。三是高效完成人员转隶手续。仅用3天时间为586名事业人员办结转隶手续,指导各涉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工作,同步办理人员岗位变动及晋升工作,服务事业改革。

(五)围绕保民生,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借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联席会议,保障赛得健康小镇、320国道扩建、351国道建设等项目涉及被征地参保工作高效推进。截至10月底,被征地新增参保149批次,共1574人。二是精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充分运用全民参保成果,在全民参保调查登记基础上通过数据勘误、定期未参保数据梳理下发等,实现社会保险“精准”扩面、应保尽保。截至12月底,我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7%。三是全力推进“一件事联办”。通过数据内部流转、材料共享共用等方式,让群众办事从“来回跑”“跑多次”,减少到“跑一次”或“跑零次”。目前,根据市级部署及最新的浙人社办发〔2020〕29号文件精神,已完成个体劳动者就业、失业、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职工退休、企业招用工、个人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伤处理、事业单位9个“一件事”联办。四是创新推出新业态从业人员“1+1”保障模式。为保障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伤合法权益,降低新业态企业用工风险。通过主动对接、深入前期调研、摸索,创新推出单险种工伤保险和补充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给予企业、就业者更贴切的保障,构建三方协作共担机制。目前柚众生活服务公司等首批新业态参保企业已申报参保20余人。

(六)围绕防风险,倾力打造双赢劳动关系。一是优化办案机制。落实调解优先、要素办案、一裁终局等制度,通过强化裁审衔接、加强多部门协作,实现了“1+1>2”的工作合力,由“单打独斗”办案变为“联合作战”处理。在前期劳动监察调查取证的前提下,成功处置浙江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0名职工、浙江开拓休闲家具有限公司13名职工的劳动报酬纠纷问题。截至12月底,仲裁监察合体办案成功调解劳动纠纷20余件。二是积极开展“根治欠薪”夏季行动。会同住建、林水、交通等单位及14个乡镇(街道)重点针对辖区内的政府性投资项目进行农民工工资支付执行检查,围绕建筑领域“无欠薪”六大机制落实情况等重点,检查建筑领域在建项目33个,访谈民工136人,发现并责令整改问题19个。严格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依法整治企业欠薪、恶意讨薪行为,保障劳动者工资权益。三是推进“两个平台”全覆盖。实现《劳动纠纷治理一体化平台》在乡镇(街道)全覆盖,有效促依法快速处置群众投诉与咨询,及时、准确进行实时线上存档。落实《浙江企业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在建项目中全覆盖,目前54个在建项目注册率100%,银行签约率90.7%,已完成通过平台发薪61%。四是规范工伤认定审批程序。截止12月底,共受理工伤案件685件,其中认定工伤案件603件,14件撤销案件,2件中止案件。今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开展了六批劳动能力鉴定,共受理工伤鉴定324件,其中有314件达到鉴定等级,7件未达鉴定等级,3件暂缓鉴定。病退受理28件,其中有26件达病退条件,1件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1件未达病退条件。

三、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一)社保基金支付压力大。截止2020年12底,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支出94256万元,滚存结余8457万元,可支付月数1个月,当期缺口2.3亿元左右;工伤保险基金累计支出2469万元,滚存结余1159元,可支付月数6个月。

(二)当前用工形势仍不乐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市场动荡且尚未出现放缓迹象,疫情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我县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稳岗压力加大,对现有富余员工去留不定,一方面希望减少用工,降低成本,将不排除企业裁员风险,届时我县将面临失业登记人员增加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希望留住员工,保证疫情结束尽快复产,目前通过减少工时、员工轮岗、延长放假等方式应对。

(三)信访矛盾依然突出。新形势下人社工作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省里“三个文件”下发之后的系列利益群体问题、被征地参保的政策问题、国家相关政策历史遗留问题等。大多数问题难以解决,无法满足当事人的诉求,容易引发上访,造成信访积案,威胁社会稳定。

四、2021年工作思路

(一)全力促发展,推动高质量就业

1.强化失业预警监测,以数据稳就业。在做好对120家规上企业失业预警和用工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检测祥本范围,适时将线上服务业及配套加工企业纳入监测范围,及时掌握其裁减员情况,跟进劳动关系方面的政策与业务指导。同时进一步深化余缺调剂和员工共享,尽最大程度减轻企业用工成本。

2.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以培训稳就业。以开展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各部门优势,整合各部门力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重点开展好就业技能培训和企业“订单式”培训,探索以工带训以及面向企业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学徒制培训和农村新型业态培训,做到培训对象广覆盖和培训内容精准化。目前县政府和吉云教育集团合作举办的技工院校项目已签约落地,该项目办学规模将达到5000人以上,其中全日制学生3000人,年社会培训不少于2000人。接下来将通过产教融合,以“校区+园区”的模式,打造跨境电商、文创、商业为主要业态的数字经济产业园。

3.完善创业孵化体系,以服务促创业。规范常山县大学生创业功能建设和服务体系,做好创业园二期工程建设、功能设计、高尖新项目征集入驻等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倍增行动,突出“以情招商”,利用乡情这一纽带,吸引常山人才返乡创业。对已经返乡创业的乡贤予以重点扶持,树立典型,带动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创业。

(二)全力强保障,抓好民生福祉法

1.优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实现源头管理和精确管理,优化全民参保途径和提升经办水平,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积极推行“零推诿、零距离、零差错、零投诉”“四零”承诺,提升群众满意度。落实百姓秘书服务,让信息系统主动发现被服务对象并提供主动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并通过整合各部门服务资源,实现服务对象从出生时的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事项的主动服务。

2.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准备工作,稳步提升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3.探索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险保障方式。全力推进第三代社保卡惠民服务,拓展社保卡应用场景,推动电子社保卡与电子健康卡实现“两码融合、一网通办”。

(三)全力求突破,打好人事改革仗

1.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分类公开招聘,逐步提高公开招聘的科学化水平。深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探索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调控办法,探索与专业技术评审机制相适应的岗位管理模式和管理程序,促进事业单位用人留人。

2.深化单位绩效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制,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合理调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研究建立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3.深化用人单位职称制度改革。推进用人单位职称制度改革,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有机统一。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修改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四)全力优环境,布好选育结合局

1.提升引才平台建设,构建引才软实力。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视野,重点抓柔性引才工作,以引才聚才平台为依托,以落地项目为抓手,健全人才的引育体系和扶持体系。着重发掘教育、卫生、数字经济、新材料、乡村振兴等重点热门领域优秀人才进行申报,冲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高端人才评选,努力在层次结构上实现突破。

2.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厚植人才生态优势。完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做好近两年引进人才的跟踪服务工作,最大限度盘活全县人才队伍。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发挥产教联盟作用,推动学校开展“订单式”办学。定期召开高规格的各类人才招聘会,同时举办各类创业创新大赛,让更多人才通过参与比赛了解常山、扎根常山。

3.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通过人才交流会、线上招聘、外出对接等系列活动,加快引进各类人才,积极开展岗位技能比武,营造人才工作良好氛围。力争职业技能培训达到2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500人,重点引进和培育1家技师学院、2家以上技工学校。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数字人社大厅,借助平台归集整合人社系统业务数据,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做好线上实时数据更新、实时共享,进一步优化提升人社服务。

(五)全力保平安,筑好和谐稳定墙

1.依法处置各类劳资纠纷。充分发挥好乡镇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的作用,整合各乡镇(街道)劳动执法力量,将部分适合基层承担的职能下放给乡镇,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利于群众办事便捷化,纠纷调解高效化。强化欠薪工作属地监管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以建筑领域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为重点,严格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全面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依法整治企业欠薪、恶意讨薪行为,保障劳动者工资权益。

2.推动线上线下庭审。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审理、推行“不见面”办案,不断提升网上调解和仲裁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使用简易方法化解各类劳动纠纷,加大庭前调解力度,增强当事人对调解仲裁非诉解纠纷方式的认同感,进一步提高仲裁调解率。

3.抓好工伤认定和预防工作。贯彻落实《浙江省工伤保险条例》 ,加大工伤保险宣传力度,切实增强企业和劳动者的工伤事故防范意识。 加强对工伤事故高发多发企业的动态监测,减少工伤事故和工伤赔偿纠纷案件发生。认真细致、规范有序地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工作,妥善处理工伤纠纷案件,探索小额工伤认定中风险点的防控,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